本期目录

2025年, 第20卷, 第20期 刊出日期:2025-10-28
  

  • 全选
    |
    论著 学术探索
  • 魏雯雯,袁治桃,梁淑怡,等
    心理月刊. 2025, 20(20): 1-6. https://doi.org/10.19738/j.cnki.psy.2025.20.00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为探求动作记忆与操作效应相关研究的现状和发展趋势,为今后我国动作记忆的深入研究提供方法和方向上的参考。方法 使用CiteSpace软件,对从中国知网获取的2000~2024年间共计105篇关于动作记忆主题的论文,以及来自Web of Science数据库同期的SCI/SSCI相关文献,进行全面的可视化分析。结果 在2013年之前,国内外关于该领域的论文发表数量相对有限,学者间的合作网络尚未充分发展,未见形成稳固的研究团队。关键词分析表明,“动作记忆”是中英文文献中的共同研究焦点,而英文文献则展现出更为广泛的跨学科研究趋势。通过聚类与时间线分析,发现国内研究的重心经历了一个转变,即从初期的动作记忆应用探索,逐渐转向深入的主题理论研究。结合关键词的突现性分析,学术界当前的关注热点集中在动作记忆的优势效应、其在教育实践中的应用,以及它与注意力、记忆等心理学领域,乃至计算机科学和神经科学等多学科的交叉融合上。结论 国内外动作记忆研究方向一致性较低,国内更集中于对动作记忆的基础性机制探究,而国外研究在关注动作记忆理论与高级神经脑机制研究的同时,还关注动作记忆与其他领域的结合研究,尤其是医学领域,通过操作效应以及动作记忆在物理治疗方面的应用。
  • 王利霞,喻霞
    心理月刊. 2025, 20(20): 7-10. https://doi.org/10.19738/j.cnki.psy.2025.20.00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系统评估认知行为疗法(CBT)对前列腺癌根治性切除术后患者心理调适能力的干预效果。方法 检索PubMed、Embase等8个数据库中2000年1月~2024年12月发表的CBT干预前列腺癌根治术后患者的随机对照试验(RCT)。由两名研究者独立筛选文献、提取数据并评估方法学质量,采用Stata 17.0进行Meta分析。结果 纳入17项RCT(1490例患者)。Meta分析显示,CBT组在干预结束时各心理指标显著优于对照组:焦虑自评量表(SAS)[WMD=-8.65,95%CI(-12.21,-5.09),P<0.001]、抑郁自评量表(SDS)[WMD=-7.31,95%CI(-9.79,-4.84),P<0.001]、医院焦虑抑郁量表焦虑分量表(HADS-A)[WMD=-2.97,95%CI(-3.44,-2.51),P<0.001]、医院焦虑抑郁量表抑郁分量表(HADS-D)[WMD=-1.97,95%CI(-2.30,-1.63),P<0.001]均优于对照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CBT可有效缓解前列腺癌术后患者的焦虑抑郁症状,改善恐怖、敌对及人际敏感等心理问题,提升心理健康水平。
  • 林晴业,王浩,冷晓馨,等
    心理月刊. 2025, 20(20): 11-14. https://doi.org/10.19738/j.cnki.psy.2025.20.00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考察饮料包装的标签类型及其颜色信息对消费者视觉搜索效率的影响。方法 于2024年3月采集了青岛69名大学生被试的有效数据,并对被试进行随机分组。采用3(标签类型:文字、图片和图文)×2(目标物关联强度:强、弱)×2(干扰物关联强度:强、弱)三因素混合实验设计,其中标签类型为被试间变量。对正确率、反应时、进入时间、眼跳次数四项指标做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结果 正确率和反应时上,目标物关联强度的主效应及与干扰物关联强度的交互作用显著(P<0.01)。眼动的进入时间上,目标物关联强度的主效应显著(P<0.001)。眼跳次数上,标签类型的主效应及其与干扰物关联强度的交互作用、目标物与干扰物关联强度的交互作用均显著(P<0.001)。结论 相较于文字和图文标签,饮料包装上的图片标签更具搜索优势。
  • 徐弋雯,鲜奇男,李鑫,等
    心理月刊. 2025, 20(20): 15-20. https://doi.org/10.19738/j.cnki.psy.2025.20.00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本研究采用双向孟德尔随机化来检验免疫细胞与强迫症之间的因果关系。方法 从目前发表的文献中收集了731种免疫细胞与强迫症的全基因组关联研究(GWAS)数据。采用逆方差加权法(IVW)等5种方法进行孟德尔随机化分析。同时进行FDR校正、异质性检验、水平多效性分析、敏感性分析。结果 分析确定了14种与强迫症相关的免疫特征。有8种免疫表型被发现与降低强迫症风险相关,只有6种免疫特性被证明与强迫症问题的风险增加有关。结论 本研究揭示了免疫表型与强迫症危险性之间可能存在的遗传联系,为理解免疫细胞与强迫症问题之间的联系提供了新的遗传学思路,同时也为探索强迫症的发病机制和免疫治疗提供了理论支持。
  • 曹敏,冯莉,杨茜,等
    心理月刊. 2025, 20(20): 21-24. https://doi.org/10.19738/j.cnki.psy.2025.20.00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调查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衰弱情况,分析心理弹性对健康素养与衰弱关系的影响机制。方法 在4家三级甲等医院,采用便利抽样选取408例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运用慢性病患者健康素养量表、心理弹性量表和Tilburg量表开展调查。借助结构方程模型和多元回归分析,检验心理弹性的中介与调节效应。结果 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衰弱发生率为32.41%;健康素养、心理弹性与衰弱均呈负相关(r=-0.456、-0.330,P<0.01);心理弹性在健康素养与衰弱间起部分中介作用(β=-0.089,P<0.01),中介效应占总效应的13.53%;回归分析显示,交互项“健康素养×心理弹性”的回归系数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调节效应显著(△R2=0.015,P<0.01)。结论 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衰弱发生率较高,心理弹性在健康素养与衰弱间既是中介变量又是调节变量。临床应关注患者心理弹性培养及健康教育干预,降低衰弱发生。
  • 曹宇鹏,刘通,户冬梅,等
    心理月刊. 2025, 20(20): 25-28. https://doi.org/10.19738/j.cnki.psy.2025.20.00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本研究旨在探讨海马亚区在磁共振成像(MRI)中的结构变化对轻度认知功能障碍(MCI)诊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本研究前瞻性地收集了2024年3月~2024年10月期间在北京市密云区医院就诊的33名患者的资料。所有患者均接受了海马区MRI扫描、简易精神状态检查量表(MMSE)及临床痴呆评定量表(CDR)评估。MMSE评分均≥24分,根据患者的CDR评分,将CDR 0.5分的患者分为MCI组,CDR 0分的患者分为健康对照组。采用Free Surfer V7.4.1软件对患者的海马MRI图像进行自动化处理与分析,比较两组的分析结果。结果 通过对两组海马亚区的体素值进行独立样本 t 检验统计分析得知海马尾、海马沟、前下托、下托、CA1、CA3、CA4、纤维带亚区的体素值变化具有统计学意义,说明这些亚区的体素值变化均有可能是MCI的病因;通过Pearson相关性统计分析进一步发现MCI组在海马沟亚区的体素值变化可能更具有诊断价值。结论 海马沟亚区的MRI结构变化对于MCI的诊断具有重要的提示作用,有助于MCI患者的早期识别和预后评估。
  • 夏宝娟,欧阳小双,蒋小剑,等
    心理月刊. 2025, 20(20): 29-32. https://doi.org/10.19738/j.cnki.psy.2025.20.00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索青少年非自杀性自伤患者自杀意念发生率及影响因素。方法 检索PubMed、Web of Science、Cochrane Library、Embase、中国知网、万方、维普和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服务系统数据库,检索时限为建库~2024年9月公开发表的有关青少年非自杀性自伤患者自杀意念发生率及影响因素的相关文献,采用stata软件进行发生率和影响因素的数据分析。结果 共纳入8篇文献,纳入样本量1218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青少年非自杀性自伤患者自杀意念发生率为60.80%(95%CI:41.30%~80.20%)。性别(ES=0.584,95%CI:0.427~0.741)、抑郁(ES=0.459,95%CI:0.186~0.732)、焦虑(ES=0.496,95%CI:0.248~0.744)是青少年非自杀性自伤患者自杀意念的影响因素。结论 青少年非自杀性自伤患者自杀意念平均发生率较高,性别女、有抑郁、有焦虑是患者自杀意念的危险因素。针对青少年非自杀性自伤高风险人群应予以重视,早期识别患者的自杀意念,并及时对自杀意念及自杀行为采取预防及干预措施。
  • 李天骁,黄艳,郑光焰
    心理月刊. 2025, 20(20): 33-36. https://doi.org/10.19738/j.cnki.psy.2025.20.00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脑卒中患者的主要照顾者社会支持现状、影响因素及相关改善干预策略。方法 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福州市某三甲医院神经内科110名脑卒中患者的主要照顾者为研究对象,采用一般资料问卷和领悟社会支持量表(PSSS)进行问卷调查,对获得的有效数据进行描述性统计、相关性分析及多元回归分析。结果 脑卒中患者的主要照顾者的社会支持总分为 44.41±10.31 分,其中,家庭支持得分为 17.14±3.11 分,朋友支持得分为 13.98±4.83 分,其他支持得分为 13.28±4.64 分。多元回归分析显示,年龄、文化程度是主要影响因素(P<0.05)。结论 脑卒中患者的主要照顾者的PSSS水平处于中等,但院内外支持衔接不足,需注重照顾者在院的体验、构建多方资源联动以及构建有利于照顾者的政策环境来提升照顾者的社会支持水平,以提升照顾质量。
  • 校志茹,刘芮彤,郭艳梅,等
    心理月刊. 2025, 20(20): 37-40. https://doi.org/10.19738/j.cnki.psy.2025.20.00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伴与不伴自杀意念的青少年女性抑郁障碍患者童年虐待、领悟社会支持对非自杀性自伤行为的影响。方法 本研究于2024年1月~12月选取河北省精神卫生中心心理门诊及住院治疗的136例符合DSM-5抑郁症诊断标准的青少年女性患者,分为伴自杀意念组(63例)和不伴自杀意念组(73例),采用童年虐待量表、领悟社会支持量表、青少年自我伤害行为问卷进行评估。结果 ①伴自杀意念组童年虐待评分和非自杀性自伤评分均高于不伴自杀意念患者组,领悟社会支持评分低于不伴自杀意念患者;②两组患者的童年虐待与非自杀性自伤行为均呈显著正相关,不伴自杀意念组患者的领悟社会支持与童年虐待、非自杀性自伤行为均呈显著负相关;③不伴自杀意念组患者的领悟社会支持在童年虐待和非自杀性自伤行为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中介作用占比24.05%),伴自杀意念组中介作用不显著。结论 青少年女性抑郁症患者经历童年虐待越严重,非自杀性自伤行为越严重;领悟社会支持能够缓冲不伴自杀意念抑郁症患者的非自杀性自伤行为。
  • 蒋玲,沈伟,周玉婷
    心理月刊. 2025, 20(20): 41-43. https://doi.org/10.19738/j.cnki.psy.2025.20.01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反复肺部感染的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治疗倦怠现状及影响因素。方法 采用方便抽样法回顾性选取上海市第二人民医院2024年1月~2025年1月收治的202例反复肺部感染的老年COPD患者,收集患者一般资料,采用治疗倦怠量表(TFS)评估患者的治疗倦怠程度,并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行 t 检验或方差分析,多因素分析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 反复肺部感染的老年COPD患者的TFS总分为 29.93±5.47 分,其中情绪耗竭得分为 10.26±1.82 分、治疗依从性降低得分为 7.33±1.23 分、消极治疗态度得分为 12.34±2.42 分。单因素分析显示,不同病程、合并症数量、自我效能感、社会支持度、焦虑程度、抑郁程度、治疗方案复杂性的反复肺部感染的老年COPD患者TFS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元线性回归分析表明,病程、合并症数量、自我效能感、社会支持度、焦虑程度、抑郁程度和治疗方案复杂性为反复肺部感染的老年COPD患者发生治疗倦怠心理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 反复肺部感染的老年COPD患者普遍存在治疗倦怠心理,医护人员应依据影响因素提供针对性心理干预,减轻患者治疗倦怠程度,提高治疗依从性和生活质量。
  • 明坤燕,史梦迪,赵冰冰
    心理月刊. 2025, 20(20): 44-46. https://doi.org/10.19738/j.cnki.psy.2025.20.01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分析全膝关节置换术(TKA)后患者心理弹性与自我接纳、应对方式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2022年1月~2024年12月本院收治的120例TKA术后患者,以心理弹性量表(CD-RISC)评估其心理弹性,以自我接纳问卷(SAQ)评估其自我接纳水平,以简易应对方式问卷(SCSQ)评估其应对方式;另收集患者的年龄、性别等有关资料,分析影响此类患者心理弹性水平的相关因素;并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法探究TKA患者心理弹性与自我接纳、应对方式的相关性。结果 120例TKA术后患者,CD-RISC评分为 55.98±3.41 分,SAQ评分为 38.75±2.69 分,SCSQ内积极应对维度评分为 22.98±2.36 分、消极应对维度评分为 14.69±1.88 分;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离婚或丧偶、高中及以下文化、家庭月收入<5000元、术后重度疼痛、SAQ评分低、SCSQ评分内消极应对维度评分高、SCSQ评分内积极应对维度评分低为造成TKA术后患者心理弹性降低的危险因素(P<0.05);Pearson相关性显示:CD-RISC评分与SAQ及SCSQ内积极应对维度评分存在正相关,与SCSQ内消极应对维度评分存在负相关(P<0.05)。结论 离婚或丧偶、高中及以下文化、家庭月收入<5000元、术后重度疼痛为造成TKA术后患者心理弹性降低的危险因素,TKA术后患者的心理弹性水平与自我接纳、积极应对呈正相关,与消极应对呈负相关。
  • 唐锦津,卢艳,李娜娜,等
    心理月刊. 2025, 20(20): 47-50. https://doi.org/10.19738/j.cnki.psy.2025.20.01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本研究旨在分析工作年限对上海市嘉定区家庭医生精神障碍健康教育能力的影响,分析职业不同阶段的能力特征、差异及潜在机制,为优化基层精神卫生教育服务(尤其是职业中期家庭医生的干预)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整群抽样法,2024年对嘉定区13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212名家庭医生进行健康教育能力评估,通过自评量表测量(包含需求评估、计划制定、干预实施、效果评价4个维度,Likert 5级评分)能力水平,按工作年限将医生分为职业初期(0~2年,n=39)、过渡期(3~5年,n=48)、中期(6~10年,n=84)、后期(≥11年,n=41)。结合方差分析、LSD检验及分层回归模型探究工作年限的效应。结果 家庭医生精神障碍健康教育能力自评总分呈现显著的“U型”工作年限效应,职业中期(6~10年)家庭医生自评总分(74.31±9.78)显著低于职业初期(0~2年)组(81.37±9.16)(P<0.001),且在所有四个维度上均显著降低(P<0.001),其中“实施干预”维度降幅最大;职业后期(≥11年)组总分(78.42±13.74)虽低于初期组(P=0.012),但较中期组显著回升(P<0.05)。结论 工作年限是影响家庭医生精神障碍健康教育能力的关键因素,存在“中期低谷效应”(6~10年),尤以“干预实施”能力下滑为甚。提示职业中期医生面临倦怠、发展瓶颈及知识更新滞后等挑战,需优化职业支持体系,实施精准干预(如心理支持、激励机制、针对性培训),并建立全周期能力提升长效机制。
  • 唐雪鸿,李静梅,唐桃,等
    心理月刊. 2025, 20(20): 51-54. https://doi.org/10.19738/j.cnki.psy.2025.20.01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索乳腺癌化疗周期患者照顾者相依关系水平及变化轨迹。方法 选取2023年10月~2024年5月岳池县人民医院肿瘤科收治的80例乳腺癌化疗周期患者照顾者作为研究对象,分别在化疗前(T0)、化疗两个周期后(T1)、化疗四个周期后(T2)、化疗12个月后(T3)进行相依关系问卷调查。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的方法分析乳腺癌化疗周期患者照顾者相依关系的总体发展趋势。结果 本研究初始发放问卷86份,完成4个时间节点的有效连续问卷80份,回收率93.02%。乳腺癌化疗周期患者照顾者相依关系在4个节点的得分分别为 1.64±0.22 分、1.43±0.23 分、1.21±0.23 分、0.82±0.28 分,在T0时评分最高,化疗后的T1、T2、T3时的评分则逐渐降低。相依关系存在2条不同轨迹,平均概率为0.998。2条轨迹类别分别为相依关系缓慢下降组(C1组,87.50%)、相依关系快速下降组(C2组,12.50%)。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以C1组为对照,照顾者年龄、文化程度、职业状况、家庭居住地、焦虑对C2组均无影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乳腺癌化疗周期患者照顾者相依关系存在群体异质性。医护人员需基于化疗周期患者照顾者相依关系变化轨迹的群体特质,制订针对性的干预措施,以改善其照顾者相依关系水平。
  • 邓飞,刘艳,周晶
    心理月刊. 2025, 20(20): 55-57. https://doi.org/10.19738/j.cnki.psy.2025.20.01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研究重症医学科(ICU)护士心理弹性、应对方式与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的关系。方法 选取2022年5月~2024年11月在本院ICU工作的90名护士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创伤后应激障碍自评量表(PCL-C)、简易应对方式量表(SCSQ)、心理弹性量表(CD-RISC)调查护士PTSD、应对方式以及心理弹性水平的情况。以Pearson法分析ICU护士PCL-C评分与CD-RISC、SCSQ评分的相关关系,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分析心理弹性水平、应对方式判断ICU护士发生PTSD准确性的价值。结果 90例护士中发现32例PTSD,占比为35.56%。PCL-C评分与CD-RISC、SCSQ积极应对评分呈负相关,与SCSQ消极应对评分呈正相关(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CD-RISC评分是ICU护士PTSD的保护因素,消极应对是ICU护士PTSD的危险因素(P<0.05)。根据多因素分析结果建立风险回归模型:Y=1.604-0.335×(X1)+1.035×(X2)(X1为CD-RISC评分,X2为应对方式);ROC分析显示,该风险回归模型判断护士发生PTSD具有较高准确性(P<0.05)。结论 ICU护士面临患PTSD风险,这风险的发生与护士的心理弹性水平和应对方式有关,临床应据此情况开展早期管理,对护士进行心理疏导,纠正不良情绪,降低患PTSD的风险。
  • 雷杰鹏,姜兰,姜天凯,等
    心理月刊. 2025, 20(20): 58-60. https://doi.org/10.19738/j.cnki.psy.2025.20.01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究青少年抑郁障碍伴发非自杀性自伤行为的影响因素。方法 于2022年12月~2023年12月,选取190例在本院进行治疗的青少年抑郁障碍患者为研究对象,收集整理患者的个人信息。采用儿童抑郁量表(CDI)、儿童创伤问卷(CTQ)、挫败感量表(DS)、社会支持量表(SSRS),同时采用非自杀性自伤行为评定问卷进行问卷调查。将这些患者分为伴非自杀性自伤组和不伴组,对青少年抑郁障碍患者发生伴非自杀性自伤的因素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将各项因素进行总结,并提出应对措施。结果 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家庭关系差、应激性生活事件的发生频率和应激强度高、挫败感、童年创伤、社会支持度低是青少年抑郁障碍患者发生伴发非自杀性自伤行为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 家庭关系差、应激性生活事件的发生频率和应激强度高、挫败感、童年创伤、社会支持度低等是青少年抑郁障碍患者发生伴发非自杀性自伤行为的独立危险因素,采取合理的应对措施,降低青少年抑郁障碍伴发非自杀性自伤行为的发生。
  • 李宏,付晶,王明欢,等
    心理月刊. 2025, 20(20): 61-63. https://doi.org/10.19738/j.cnki.psy.2025.20.01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调查社区老年慢性病共病患者自我管理现状及影响因素。方法 采用随机抽样法,对牡丹江两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管理的老年慢性病共病患者进行问卷调查。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社区老年慢性病共病患者自我管理的影响因素。结果 年龄、婚姻、居住地、生活自理能力、家庭关怀度是社区老年慢性病共病患者自我管理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 社区老年慢性病共病患者自我管理水平较低。年龄大、离婚、居住在农村、不具备完全自理能力、家庭关怀少的患者自我管理水平较差,建议社区医疗体系采用多渠道对此类患者进行管理和干预,提高患者自我管理能力,促进健康老龄化。
  • 施婕妤,高文君,刘梦坛,等
    心理月刊. 2025, 20(20): 64-66. https://doi.org/10.19738/j.cnki.psy.2025.20.01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分析慢性心力衰竭(CHF)患者自我同情情况及其同希望水平、社会支持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2022年5月~2024年8月本院收治的136例CHF患者,以自我同情量表(SCS)评估其自我同情情况,以Herth希望量表(HHI)评估其希望水平,以领悟社会支持量表(PSSS)评估其社会支持水平;统计患者的年龄、性别等信息,探究影响CHF患者自我同情水平的危险因素;并以Pearson相关性分析法探究CHF患者自我同情水平与社会支持、希望水平的相关性。结果 136例CHF患者SCS评分为 68.75±4.21 分、HHI评分为 34.95±2.63 分、PSSS评分为 50.63±4.39 分;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60岁、初中及以下文化、离婚或无配偶、家庭月收入<4000元、低社会支持、低希望水平是影响CHF患者自我同情水平的危险因素(P<0.05);Pearson相关性分析显示:CHF患者的SCS评分与HHI评分、PSSS评分呈正相关(P<0.05)。结论 CHF患者的自我同情处在中等水平,患者的自我同情与希望水平、社会支持呈紧密的正相关。
  • 陈红丽,李靖璇,何建华
    心理月刊. 2025, 20(20): 67-69. https://doi.org/10.19738/j.cnki.psy.2025.20.01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究职业承诺、工作投入在公立医院医务人员职业召唤和助人行为之间的链式中介效应。方法 采用方便抽样从珠海市三甲公立医院中抽取4家医院的367名医务人员,利用职业召唤量表、职业承诺量表、工作投入量表和助人行为量表进行问卷调查,采用SPSS 25.0进行数据分析。结果 职业召唤、职业承诺、工作投入和助人行为两两呈显著相关(P<0.01);职业召唤对医务人员助人行为的直接效应显著,职业承诺和工作投入在职业召唤与助人行为之间的链式中介作用显著。结论 职业召唤既可以直接正向预测医务人员的助人行为,也可以通过职业承诺和工作投入的链式中介作用间接预测医务人员的助人行为。
  • 心育教学
  • 阎然,杜娟
    心理月刊. 2025, 20(20): 70-76. https://doi.org/10.19738/j.cnki.psy.2025.20.01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基于扎根理论视角揭示学困生在学业“增负”背景下的具体挑战和学困生取得飞跃性进步的核心原因,并构建适用于该群体的抗逆力提升模型。方法 对取得学业飞跃式进步的学困生开展半结构质性访谈,运用扎根理论研究方法,对访谈数据进行质性分析,构建抗逆机制理论模型。结果 通过三级编码构建相关理论模型,发现社会关系应用、积极应对策略的运用以及自我效能感的提升这三大学困生抗逆中的核心要素,模型符合国际抗逆力研究项目(IRRP)的3I(I have、I am、I can)结构。结论 加强家校合作、加强教师资质培养、鼓励大学生亲密关系发展、教授学习方法、设立目标和给予学生成就感可显著提升医学院校学业“增负”背景下学困生的学业抗逆力。
  • 孔瑞雪,任颖,秦召敏,等
    心理月刊. 2025, 20(20): 77-82. https://doi.org/10.19738/j.cnki.psy.2025.20.02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调查高职护生焦虑、抑郁、睡眠质量和正念水平现状,并探讨正念水平与焦虑、抑郁、睡眠质量之间的关系,寻找改善高职护生负性情绪和睡眠问题的方法。方法 整群抽取山东省某高职院校护理专业682名学生作为研究对象,以五因素正念量表(FFMQ)、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问卷(PSQI)及自行设计的一般资料问卷为工具进行调查。结果 高职护生正念得分为 120.63±12.26;高职护生的焦虑得分为 41.57±9.26、抑郁得分为 47.63±10.89,焦虑发生率为19.79%、抑郁发生率为36.36%;20.97%的高职护生存在睡眠障碍。相关分析结果表明,高职护生正念得分与焦虑、抑郁、睡眠质量得分显著负相关。多元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正念得分是焦虑、抑郁和睡眠质量得分的负向影响因素。结论 高职护生存在严重的焦虑、抑郁和睡眠问题。正念是焦虑、抑郁和睡眠质量的影响因素,提示如果提升正念水平可能会改善高职护生的焦虑、抑郁和睡眠质量。
  • 何亭亭,赵永烈,贾晓蕾,等
    心理月刊. 2025, 20(20): 83-86. https://doi.org/10.19738/j.cnki.psy.2025.20.02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成果导向教育(OBE)理念下中医临床医学院学生的焦虑现状,以及学业压力、气郁质与焦虑的关系。方法 采用问卷调查法于2024年12月21日~2024年12月27日面向北京中医药大学第三临床医学院学生发放问卷,收集其基本信息(包括性别、专业、年级等)、学业压力、气郁质等信息,并利用焦虑自评量表(SAS)对学生的焦虑状况进行评估。中医学生焦虑检出率的单因素分析采用ANOVA(x2)检验,多因素分析则采用二元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结果 共有效回收172份问卷,有效回收率为99.42%。其中有焦虑情绪的学生28人,焦虑比例为16.28%。学生的平均焦虑评分为 40.90±10.15 分,较常模人群焦虑水平高。多因素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与同学关系融洽(OR=17.957,95%CI:1.520~212.161)是中医学生焦虑的保护性因素,气郁质中医体质(OR=21.995,95%CI:7.313~66.149)、学业压力(OR=0.273,95%CI:0.082~0.910)是中医学生焦虑的危险因素。结论 OBE理念下以本校为代表的学术型人才培养为主的学校,中医学生的焦虑情绪水平较高,气郁质、学业压力和人际关系对焦虑情绪的影响较大,高校应根据学生具体情况提供适当的心理疏导和职业规划支持。
  • 黄君香,黄琳琳,黎旭娇,等
    心理月刊. 2025, 20(20): 87-90. https://doi.org/10.19738/j.cnki.psy.2025.20.02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父母控制对小学生网络成瘾的影响以及心理韧性在其中的中介作用,为小学生网络成瘾的预防和干预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在2023年7~12月,通过便利抽样选取百色市区4所小学,对四~六年级学生进行整群抽样,采用网络成瘾简式量表、中文版父母控制量表、青少年心理韧性量表对学生进行匿名施测,共计4473名学生参与此次调查。结果 行为控制与网络成瘾存在显著的负相关(P<0.01),而心理控制与网络成瘾存在显著的正相关(P<0.01)。回归分析表明,行为控制能够显著抑制小学生网络成瘾(β=-0.081,P<0.001),心理控制能够显著促进小学生网络成瘾(β=0.152,P<0.001)。进一步进行中介效应检验发现,行为控制可以通过心理韧性的中介作用负向预测小学生网络成瘾(β=-0.020,P<0.001);而心理控制可以通过心理韧性的中介作用正向预测网络成瘾(β=0.037,P<0.001)。结论 父母可以通过合理的行为控制和减少心理控制来满足子女自主发展的需求,同时鼓励小学生增强积极的心理品质来降低其网络成瘾的发生风险。
  • 高卉,桂守才
    心理月刊. 2025, 20(20): 91-95. https://doi.org/10.19738/j.cnki.psy.2025.20.02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硕士研究生专业承诺和学业拖延之间的关系,探讨压力知觉的中介作用以及完美主义的调节作用。方法 2024年2月通过线上线下问卷调查的方式,对我国8所高校的519名硕士研究生施测,探究硕士研究生压力知觉与完美主义在专业承诺对学业拖延的影响中的机制与条件,采用Process程序中的模型检验压力知觉的中介作用和完美主义的调节作用。结果 ①专业承诺可以显著负向预测学业拖延,也可以通过压力知觉的中介作用间接预测学业拖延(P<0.001);②完美主义的两个维度均具有调节作用,其中适应性完美主义调节了中介过程的直接路径以及前、后半路径,非适应性完美主义调节中介过程的直接路径以及后半路径。结论 在硕士研究生专业承诺与学业拖延之间存在一个有调节的中介模型。相关研究可以为学业拖延提供理论依据。
  • 刘家赫,李莉
    心理月刊. 2025, 20(20): 96-99. https://doi.org/10.19738/j.cnki.psy.2025.20.02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通过学业拖延与手机成瘾考察硕士研究生学业压力对焦虑的综合影响机制。方法 2022年1月,使用硕士研究生个人信息调查表、硕士研究生学业压力问卷、焦虑问卷、硕士研究生学业拖延问卷、手机成瘾问卷,采用线上及线下填写的方式,对4所高校全日制硕士研究生进行简单随机抽样,最终获得542个调查样本。采用 t 检验或方差分析进行不同的人口学特征比较。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学习压力与焦虑之间的关系:采用中介效应分析方法建立中介模型,分析学业拖延和手机成瘾的中介效应。结果 硕士研究生的学业压力处在中上水平;硕士研究生的学业拖延处在中上水平;硕士研究生的手机成瘾和焦虑处在中等水平。学业压力、学业拖延、手机成瘾和焦虑都具有相关性(P<0.01),总体中介效应占整体的17.64%,学业压力→学业拖延→焦虑中介链中介效应值0.005,95%置信区间为[0.001,0.010],占总效应7.35%,学业压力→手机成瘾→焦虑构成中介链中介效应值0.006,95%置信区间为[0.001,0.012],占总效应8.82%,学业压力→学业拖延→手机成瘾→-焦虑中介链中介效应值0.001,95%置信区间为[<0.001,0.002],占总效应1.47%。结论 ①硕士研究生学业压力可以正向预测焦虑水平。②学业拖延行为会在硕士研究生学业压力与焦虑之间起中介作用。③手机成瘾行为会在硕士研究生学业压力与焦虑之间起中介作用。④学业拖延和手机成瘾行为会在硕士研究生学业压力和焦虑之间起中介作用。
  • 刘思,康晶,张艺腾
    心理月刊. 2025, 20(20): 100-103. https://doi.org/10.19738/j.cnki.psy.2025.20.02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究敌意归因在大学生自我控制与攻击行为之间的中介作用,为大学生心理健康工作提供理论支持与实践指导。方法 选取2024年12月~2025年1月黑龙江省哈尔滨市某大学922名大学生为研究对象,采用简单随机取样法,运用简式自我控制量表、Buss-Perry攻击性量表、中文版WSAP-Hostility量表收集数据,对各变量进行描述统计分析、斯皮尔曼等级相关和皮尔逊积差相关分析,借助结构方程模型分析敌意归因的中介效应。结果 自我控制、攻击行为与敌意归因均显著相关(P<0.01);自我控制既能直接负向预测攻击性,又能通过敌意归因负向间接预测攻击行为,敌意归因在二者关系中起部分中介作用。结论 本研究验证了假设,揭示了大学生自我控制影响攻击行为的内在机制,即自我控制不仅能直接抑制攻击行为,还可通过降低敌意归因倾向间接减少攻击行为。
  • 杨雨
    心理月刊. 2025, 20(20): 104-107. https://doi.org/10.19738/j.cnki.psy.2025.20.02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考察抑郁如何影响职校生攻击性,并探讨自我控制和品行问题在其中的作用。方法 采用整群抽样的方法,在2021年9月使用流调用抑郁自评量表(CES-D)、赫胥自我控制量表、品行问题量表、Buss-Perry攻击问卷(BPAQ)对重庆某职业院校947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研究。结果 职校生抑郁、自我控制、品行问题与攻击性显著相关(r=0.556、-0.355、0.351,P<0.01)。中介效应检验显示,自我控制和品行问题在抑郁与攻击性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效应值为0.082,占总效应的14.77%。结论 抑郁能够直接正向预测职校生攻击性,也可以通过自我控制和品行问题的链式中介作用影响职校生攻击性。
  • 陈小红,李燕玲,钟晓敏
    心理月刊. 2025, 20(20): 108-111. https://doi.org/10.19738/j.cnki.psy.2025.20.02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本研究为促进大学生思维能力发展,对大学生批判性思维倾向和技能的类别与特点进行分析。方法 本研究以S大学为例,从2022年秋季学期期末~2024年春季学期期末对大学生随机方便抽样,采用经过鉴定的自编的大学生批判性思维测试量表进行调查,获得450份有效数据。并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 t 检验、卡方检验、方差分析、相关分析、潜在剖面分析。结果 ①大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倾向和技能总体均在合格以上。②大学生批判性思维发展的影响因素较多,批判性思维的发展在不同学科、不同年级、不同性别间均呈现不一样的特征,但未达到统计学意义上的显著差异。③潜在剖面分析发现,大学生批判性思维可以粗略分成3类,中等技能中等倾向的人数最多,占58.00%,其次是低技能低倾向的,高技能高倾向的比例最少。但3类分类显然不够细致,尤其是技能部分无法真正表明批判性思维的具体情况。结论 中国普通高校大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表现不是很乐观,尤其是技能方面有待提高。大学生批判性思维影响因素较多,批判性思维的特征分类并不明显,仍需继续探索。
  • 方佳楠,于增艳,胡玉乐,等
    心理月刊. 2025, 20(20): 112-115. https://doi.org/10.19738/j.cnki.psy.2025.20.02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考察大学生短视频成瘾对学业拖延的影响,分析睡眠质量在其中的中介作用。探讨数字化认知行为疗法(DCBT)干预对短视频成瘾,睡眠质量以及大学生学业拖延的影响。方法 采用短视频成瘾量表、学业拖延量表以及匹兹堡睡眠质量量表对530名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并对21名符合干预条件的被试实施DCBT干预。结果 ①大学生短视频成瘾行为,睡眠质量和学业拖延之间两两呈显著正相关;②短视频成瘾不仅直接预测大学生学业拖延(P<0.001),还通过睡眠质量的中介作用对学业拖延产生影响,中介效应值占总效应的22.36%。③DCBT干预显著改善了睡眠质量、短视频成瘾及学业拖延(P<0.05)。结论 睡眠质量在短视频成瘾与学业拖延间起部分中介作用,DCBT干预对改善相关问题具有显著效果。
  • 王琳,任磊,许金盈,等
    心理月刊. 2025, 20(20): 116-119. https://doi.org/10.19738/j.cnki.psy.2025.20.02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亲子沟通、学校联结、基本心理需要和自我认同感对初中生抑郁的影响及其多重链式中介机制。方法 采用方便抽样法,使用流调中心用抑郁量表、基本心理需要量表、自我认同感量表、青少年亲子沟通量表、学校联结量表对山东省聊城市某中学428名初中生进行调查。结果 除学校联结影响抑郁不显著外(P>0.05),各变量间均呈显著负相关(P<0.01);亲子沟通影响初中生抑郁的直接效应显著(P<0.001),基本心理需要和自我认同感分别在亲子沟通与抑郁间起单独中介作用(P<0.01);基本心理需要与自我认同感在亲子沟通和学校联结对抑郁的影响中均呈现显著多重链式中介效应(P<0.01)。结论 亲子沟通对初中生抑郁具有直接抑制作用,并通过基本心理需要满足与自我认同感提升间接降低抑郁风险;学校联结则完全通过基本心理需要与自我认同的链式中介路径间接影响抑郁。
  • 谭晶晶
    心理月刊. 2025, 20(20): 120-122. https://doi.org/10.19738/j.cnki.psy.2025.20.03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基于自我决定理论,探讨基本心理需求和短视频成瘾之间的关系,以及错失焦虑的中介作用。方法 采用随机整群抽样法,2024年9月使用基本心理需求量表、短视频成瘾量表和错失焦虑量表对648名高职大学生进行调查研究。结果 基本心理需求与错失焦虑、短视频成瘾均呈显著负相关(r=-0.194、-0.170,P<0.01),错失焦虑与短视频成瘾呈显著正相关(r=0.485,P<0.01),基本心理需求对短视频成瘾有直接负向预测作用(β=-0.122,P<0.001),错失焦虑在基本心理需求和短视频成瘾间的中介效应显著,95%置信区间为[-0.095,-0.037],中介效应占比53.28%。结论 基本心理需求既能负向预测短视频成瘾,也能通过错失焦虑负向预测短视频成瘾。
  • 李丽丹,陈佩弟,郑帅印,等
    心理月刊. 2025, 20(20): 123-125. https://doi.org/10.19738/j.cnki.psy.2025.20.03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医学生手机成瘾在述情障碍与学习倦怠关系间的中介作用。方法 于2024年3月~4月采用单纯随机抽样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某医学院校抽取1049名在校本科生,进行手机成瘾倾向量表(MPATS)、多伦多述情障碍量表(TAS-20)和大学生学习倦怠量表测试。结果 共发放1049份问卷,回收986份有效问卷,有效回收率为93.99%。研究对象述情障碍平均得分为 52.76±9.40 分,手机成瘾平均得分为 40.92±10.41 分,学习倦怠的平均得分为 56.78±9.78 分。Spearman相关分析结果显示,医学生述情障碍与手机成瘾呈正相关(r=0.595,P<0.01),述情障碍与学习倦怠呈正相关(r=0.526,P<0.01),手机成瘾与学习倦怠呈正相关(r=0.491,P<0.01)。中介效应结果显示,述情障碍显著正向预测手机成瘾(β=0.659,P<0.01);述情障碍对学习倦怠的总效应有显著正向预测作用(β=0.547,P<0.01);手机成瘾在述情障碍和学习倦怠间起部分中介作用,中介效应值为0.170(95%CI:0.115~0.212),占总效应的31.12%。结论 医学院校大学生述情障碍与学习倦怠密切相关,手机成瘾在述情障碍与学习倦怠的影响中起到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
  • 许孟欢,李浩洁,郭艾,等
    心理月刊. 2025, 20(20): 126-128. https://doi.org/10.19738/j.cnki.psy.2025.20.03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本研究探讨大学生心理自我与手机成瘾之间的关系,以及群体性孤独的中介作用。方法 于2024年11月~12月,以某所大学生为研究对象,采用田纳西自我概念量表(TSCS)中心理自我分量表、孤独感量表(UCLA)、大学生智能手机成瘾量表(SAS-C),随机选取667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①大学生心理自我、群体性孤独和手机成瘾三者有明显相关性,心理自我和手机成瘾(r=-0.457,P<0.01)、群体性孤独(r=-0.653,P<0.01)呈负相关;群体性孤独和手机成瘾为正相关(r=0.424,P<0.01)。②群体性孤独在心理自我与手机成瘾间存在部分中介作用。结论 大学生手机成瘾现象与心理自我、群体性孤独密不可分,为解决手机成瘾问题提供了思路。
  • 精神分裂症
  • 季媛媛,高嘉忆,郑胜丽,等
    心理月刊. 2025, 20(20): 129-132. https://doi.org/10.19738/j.cnki.psy.2025.20.03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长期住院男性精神分裂症患者应用正念减压联合工娱疗法干预的效果。方法 2024年7月~2024年10月,将温州市第七人民医院收治的110例长期住院男性精神分裂症患者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实验组,各55例。对照组在常规治疗及护理基础上进行工娱疗法,实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正念减压干预。治疗8周后,采用阴性症状量表(SANS)、简明精神状态检查量表(MMSE)、内在动机量表(IMI)分别评估患者的阴性症状、认知功能、内在动机水平情况。正态计量资料采用独立样本 t 检验,非正态计量资料采用非参数Mann-Whitney U检验。结果 干预前,两组阴性症状、认知功能、内在动机水平评分无显著差异(P>0.05);干预后,两组阴性症状、认知水平、内在动机水平均优于干预前(P<0.05),实验组阴性症状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认知功能、内在动机水平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 正念减压联合工娱疗法可有效激发长期住院男性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内在动机,改善阴性症状,提高认知功能。
  • 宋巍,臧格格,姜莉莉
    心理月刊. 2025, 20(20): 133-135. https://doi.org/10.19738/j.cnki.psy.2025.20.03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分析团体心理辅导在精神分裂症患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2022年8月~2023年9月在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〇四医院常州医疗区接受治疗的精神分裂症患者12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进行分组研究,分为对照组(60例,给予常规护理)和观察组(60例,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团体心理辅导)。对比两组患者的负性情绪[焦虑自评量表(SAS)和抑郁自评量表(SDS)评分]、精神状况[简明精神病评定量表(BPRS)评分]、社会功能[个人和社会功能量表(PSP)评分]、心理知识掌握情况、生活质量[简明健康状况调查问卷(SF-36)评分]、不良事件发生情况及护理满意度差异。计数资料以 x2 检验,正态计量资料以 t 检验。结果 干预后,观察组SAS、SDS及BPRS评分比对照组低,PSP及SF-36评分比对照组高,心理知识掌握优良率及护理满意度比对照组高,不良事件发生率比对照组低(P<0.05)。结论 将团体心理辅导应用在精神分裂症患者中,可改善患者的负性情绪及精神状况,提高患者的社会功能及生活质量,帮助患者更好地掌握心理知识,减少不良事件发生,提高患者满意度。
  • 庞檬佼,马爱清,孙建平
    心理月刊. 2025, 20(20): 136-138. https://doi.org/10.19738/j.cnki.psy.2025.20.03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究家庭心理教育对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社会功能及睡眠质量的影响。方法 采取随机数字表法对张家港市第四人民医院2022年3月~2024年11月收治的80例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进行分组,各40例,两组均采取常规药物治疗,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加用家庭心理教育。对比两组精神症状[阳性与阴性症状量表(PANSS)评分]、社会功能[住院精神患者社会功能评定量表(SSPI)评分]及睡眠质量[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评分]差异。计数资料以 x2 检验,正态计量资料以 t 检验。结果 两组治疗后与治疗前相比,PANSS及PSQI评分较低,SSPI评分较高(P<0.05);治疗后,观察组与对照组比较,PANSS及PSQI评分较低,SSPI评分较高(P<0.05)。结论 家庭心理教育可改善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精神症状及睡眠质量,提高其社会功能。
  • 张玉青,蒲升,王春霞
    心理月刊. 2025, 20(20): 139-141. https://doi.org/10.19738/j.cnki.psy.2025.20.03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分析康复期精神分裂症患者采取曼陀罗彩绘护理的效果。方法 研究所选取的康复期精神分裂症患者均来自淄博市精神卫生中心,病例选取时间2023年1月~2024年12月,经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观察组,组内各有35例。两组均行药物治疗,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以常规护理为基础联合曼陀罗彩绘护理,比较两组患者负面心理及阳性、阴性症状,并调查患者疾病护理满意度及生活质量。计数资料以 x2 检验,正态计量资料以 t 检验。结果 护理前,两组焦虑自评量表(SAS)及抑郁自评量表(SDS)比较差异不显著(P>0.05);护理后,观察组两项评分与对照组相比降低(P<0.05)。护理前,两组阳性与阴性症状量表(PANSS)评分差异不显著(P>0.05);护理后,观察组PANSS评分比对照组低(P<0.05)。观察组护理满意度比对照组高(P<0.05)。护理前,组间简易生活质量量表(SF-36)评分对比无显著差异(P>0.05);护理后,观察组SF-36评分比对照组高(P<0.05)。结论 康复期精神分裂症治疗期间,常规口服药物维持治疗及护理同时,为患者采取曼陀罗彩绘可促进病情康复,并减轻其负面情绪,提升其生活质量。
  • 抑郁症
  • 邢玉凤,朱丽平,韦丽
    心理月刊. 2025, 20(20): 142-144. https://doi.org/10.19738/j.cnki.psy.2025.20.03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正念减压联合问题解决训练护理对产后抑郁初产妇负性情绪及睡眠质量的影响。方法 选取本院收治的产后抑郁初产妇96例(选取时间:2023年1月~2024年12月),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8例,对照组采用正念减压护理,观察组采用正念减压护理+问题解决训练护理,对比两组负性情绪[医院焦虑自评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心理弹性[心理弹性表(CD-RISC)]、负性情绪[正性负性情绪量表(PANAS)]和睡眠质量[匹茨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SQI)]。结果 护理后,观察组的SAS评分、SDS评分低于对照组;CD-RISC评分和PANAS里的正性情绪高于对照组,负性情绪和PSQI评分低于对照组,且差异显著(P<0.05)。结论 正念减压联合问题解决训练护理能够缓解初产妇产后的抑郁状态与焦虑状态,提高产妇心理弹性和睡眠质量。
  • 孔文婷,纪军军,李凤良
    心理月刊. 2025, 20(20): 145-147. https://doi.org/10.19738/j.cnki.psy.2025.20.03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分析难治性抑郁症和首发抑郁症患者认知功能的差异及认知行为干预对其的改善效果。方法 潍坊市精神卫生中心2023年1月~2024年1月收治的51例难治性抑郁症为a组,53例首发抑郁症为b组,针对a、b两组开展认知行为干预,分析干预后两组病情严重程度、认知功能之间的差异性。结果 干预前观察发现a、b组汉密尔顿抑郁量表-17(HAMD-17)得分情况为a>b,组间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且连线测验、数字广度测验显示a组结果较b组更差,组间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重复性成套神经心理状态测验(RBANS)显示,a组即刻记忆、视觉广度、言语功能、注意力、延时记忆得分均低于b组(P<0.05);干预后观察发现,b组数字广度测验以及RBANS量表评分均大于a组,连线测验、HAMD-17评分小于a组(P<0.05)。结论 通过对比首发抑郁症、难治性抑郁症发现,抑郁症越严重对患者认知功能的损伤越大,认知行为干预可在一定程度上帮助患者重建认知功能、缓解抑郁症状;建议针对首发抑郁症患者及时开展认知行为干预,以降低继发难治性抑郁症风险。
  • 覃建婵,杨奕,韦薛姣
    心理月刊. 2025, 20(20): 148-150. https://doi.org/10.19738/j.cnki.psy.2025.20.03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研究伴有自杀倾向的青少年抑郁症患者采用认知矫正联合行为塑造护理模式的效果。方法 纳入2023年8月~2024年7月期间河池市第一人民医院心理科门诊收治的150例伴有自杀倾向的青少年抑郁症患者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两组,各75例。其中75例患者采用常规抗抑郁药物治疗与门诊健康宣教作为对照组,另75例患者在常规抗抑郁药物治疗基础上采用认知矫正与行为塑造护理模式作为观察组。观察两组患者心理状态[中学生心理健康量表(MSSMHS)评分]、睡眠状态[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评分]、自杀行为[自杀态度问卷(QSA)评分]以及满意度情况。计数资料以 x2 检验,正态计量资料以 t 检验。结果 干预后,两组患者MSSMHS各项目评分及PSQI评分均低于干预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QSA各项评分均高于干预前,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认知矫正联合行为塑造护理模式能有效改善伴有自杀倾向的青少年抑郁症患者的心理状态和睡眠状态,提高满意度,降低患者自杀风险。
  • 杨正清,张红玲,李薇
    心理月刊. 2025, 20(20): 151-154. https://doi.org/10.19738/j.cnki.psy.2025.20.04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分析抑郁障碍合并睡眠障碍患者应用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联合阿普唑仑治疗的效果。方法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2022年1月~2024年9月山西白求恩医院精神卫生科收治的80例抑郁障碍合并睡眠障碍患者分为两组,观察组40例患者采用rTMS联合阿普唑仑治疗,对照组40例患者接受阿普唑仑联合假性经颅磁刺激治疗,比较治疗后客观睡眠质量、失眠疗效、主观睡眠质量、抑郁症状。计数资料以 x2 检验,满足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 t 检验,不满足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Mann-Whitney U检验。结果 阿普唑仑联合rTMS相较于阿普唑仑联合假性经颅磁刺激治疗,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评分较低、改善失眠有效率较高(P<0.05)。多导睡眠监测(PSG)结果显示,观察组较对照组的睡眠效率高、睡眠持续时间长、睡眠潜伏期短、觉醒时长减少、NREM N3占比较高,对照组NREM N1、NREM N2占比较高(P<0.05)。观察组治疗后SD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rTMS联合阿普唑仑治疗能有效缓解抑郁障碍合并睡眠障碍患者的失眠症状,改善睡眠结构,减少抑郁情绪。
  • 王涛,李新利,李营
    心理月刊. 2025, 20(20): 155-157. https://doi.org/10.19738/j.cnki.psy.2025.20.04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究丁苯酞联合舍曲林对卒中后抑郁(PSD)患者神经功能及抑郁程度的影响。方法 按随机数字表法将150例2022年9月~2024年11月本院诊治的PSD患者,分为两组。对照组予以舍曲林,观察组联用丁苯酞。对比两组神经功能[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神经递质水平[5-羟色胺(5-HT)、多巴胺(DA)]、抑郁程度[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抑郁自评量表(SDS)]、炎症指标[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睡眠质量[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SQI)]及不良反应。结果 治疗后,观察组5-HT及DA水平高于对照组,NIHSS评分、HAMD及SDS评分、TNF-α及IL-6水平、PSQI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良反应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联合丁苯酞与舍曲林治疗PSD,可有效改善患者神经功能,降低其抑郁程度,提高睡眠质量,调节神经递质水平,改善炎症指标,且安全性相对良好。
  • 心身医学
  • 孙淼,白守蕾,周辉成
    心理月刊. 2025, 20(20): 158-160. https://doi.org/10.19738/j.cnki.psy.2025.20.04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虚拟现实技术疗法对慢性失眠患者睡眠质量的影响。方法 选取格尔木市人民医院收治的慢性失眠患者76例,病例选取时间2022年3月~2025年3月。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各38例。对照组选择常规治疗方案,实验组选择常规治疗联合虚拟现实技术治疗方案。对比两组的治疗效果。正态计量资料以 t 检验。结果 治疗后,两组睡眠质量评分均低于治疗前,且实验组低于对照组(P<0.05)。相比治疗前,治疗后两组睡眠状况均得到改善,且实验组优于对照组(P<0.05)。相比治疗前,治疗后两组心理弹性评分均升高,且实验组高于对照组(P<0.05)。相比治疗前,治疗后两组生活方式评分均提升,且实验组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对慢性失眠患者采取虚拟现实技术疗法,可提升患者的睡眠质量,改善患者的睡眠状况、心理状态及生活方式。
  • 潘琪,缪梦惠
    心理月刊. 2025, 20(20): 161-164. https://doi.org/10.19738/j.cnki.psy.2025.20.04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基于辩证行为疗法(DBT)的团体心理辅导对青少年非自杀性自伤(NSSI)行为的干预效果。方法 研究一采用多维同伴侵害量表(MPVS)、社会自我效能感量表(SOPSSE)、青少年自我伤害量表(ASHS)对金华市第二医院心理科就诊的222例青少年进行施测;在研究一基础上,研究二择取30例具有NSSI行为的青少年,用方便抽样法随机分成两组,实验组、对照组各15例,其中实验组进行团体心理辅导,对照组为空白对照。正态计量资料进行共同方法偏差检验、描述性统计、相关性分析以及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 同伴侵害可以显著正向预测NSSI水平;社会自我效能感调节了同伴侵害与NSSI的关系;实验组与对照组在干预前的各量表得分上均不存在显著差异(P>0.05),在干预8周后的社会自我效能感得分上差异显著[F(1,28)=37.857,P<0.001],在青少年NSSI得分上差异显著[F(1,28)=48.950,P<0.001]。结论 以DBT为指导的团体辅导干预,能够显著提升青少年社会自我效能感,降低NSSI水平。
  • 刘丽珠,吕龙琴,郭俐宏
    心理月刊. 2025, 20(20): 165-167. https://doi.org/10.19738/j.cnki.psy.2025.20.04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分析艾司西酞普兰联合团体正念认知疗法在广泛性焦虑障碍(GAD)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十堰市太和医院2021年1月~2024年1月收治的GAD患者100例为研究对象,运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其中对照组采用草酸艾司西酞普兰片进行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联合团体正念认知疗法,运用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五因素正念评估量表(FFMQ)、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以及简明健康测量量表(MOS SF-36)比较治疗前后患者的焦虑水平、抑郁水平、正念水平、睡眠质量和生活质量。正态计量资料以 t 检验。结果 治疗后,两组患者HAMA、HAMD、PSQI评分均显著下降,FFMQ和MOS SF-36评分均显著提升,且观察组的评分变化幅度大于对照组(P<0.05)。结论 艾司西酞普兰联合团体正念认知疗法应用于GAD患者中效果显著,能改善患者负面情绪,提高正念水平、睡眠质量及生活质量。
  • 护理心理
  • 马品,陆雪松,王欢
    心理月刊. 2025, 20(20): 168-171. https://doi.org/10.19738/j.cnki.psy.2025.20.04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叙事医学护理对老年脑卒中伴抑郁患者病耻感、焦虑和抑郁水平的影响。方法 本研究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设计,便利选取2023年3月~2024年6月在综合老年医学科二病房就诊的96例老年脑卒中伴抑郁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n=48)和试验组(n=48)。对照组接受常规护理,试验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实施叙事医学护理干预。对比两组干预前后 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17项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17)、社会影响量表(SIS)及纽卡斯尔护理服务满意度量表(NSNS)评分。结果 干预后,试验组HAMA、HAMD-17、SIS各维度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NSNS护理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叙事医学护理可有效改善老年脑卒中伴抑郁患者焦虑、抑郁及病耻感等负性情绪水平,并可改善其社会功能及护理满意度。为该人群的心理社会干预提供了循证实践路径。
  • 田静,赵小艺,张秀瑜
    心理月刊. 2025, 20(20): 172-174. https://doi.org/10.19738/j.cnki.psy.2025.20.04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究个性化心理护理联合正念减压在伴焦虑或抑郁情绪髋关节置换术后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按随机数字表法将2024年2月~2024年10月吉林大学中日联谊医院收治的120例伴焦虑或抑郁情绪髋关节置换术后患者分为对照组(n=60)、观察组(n=60),对照组接受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接受个性化心理护理联合正念减压干预,比较两组负性情绪、希望水平、正念注意觉知水平及生存质量。正态计量资料以 t 检验。结果 干预后,观察组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汉密尔顿抑郁量表17项(HAMD-17)评分低于对照组,观察组Herth希望指数(HHI)、正念注意觉知量表(MAAS)、世界卫生组织生存质量测定量表(WHOQOL-BREF)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个性化心理护理联合正念减压干预可疏导伴焦虑或抑郁情绪髋关节置换术后患者的负性情绪,提高希望水平及正念注意觉知水平,改善生存质量。
  • 王娜,康妮,冯莉娜
    心理月刊. 2025, 20(20): 175-177. https://doi.org/10.19738/j.cnki.psy.2025.20.04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观察家属共情式护理在老年脑梗死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按照随机信封法对韩城市人民医院2024年1月~2024年12月收治的102例老年脑梗死患者进行分组,对照组(51例)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51例)在对照组基础上联用家属共情式护理,对比两组应用效果。正态计量资料以 t 检验。结果 护理后,观察组家庭关怀度指数问卷(APGAR)、希望水平(HHI)、Fugl-Meyer运动功能评估量表(FMA)和医学应对问卷(MCMQ)中的面对评分高于对照组,疾病不确定感量表(MUIS-A)、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和MCMQ中的屈服、回避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家属共情式护理在老年脑梗死患者中的应用效果较好,能够促进患者家庭功能改善,消除疾病不确定感,减轻负性情绪,并提高希望水平、疾病认知和应对能力。
  • 樊文军,朱风雪,张瑶
    心理月刊. 2025, 20(20): 178-180. https://doi.org/10.19738/j.cnki.psy.2025.20.04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观察自我角色认同护理对广泛性焦虑症(GAD)患者心理状态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 选择2022年1月~2024年12月期间,本院GAD患者108例,分为对照组(常规护理,54例)和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自我角色认同护理,54例),比较两组心理状态、生活质量、自我效能、病耻感情况。结果 与干预前比较,两组干预3个月后的汉密尔顿焦虑(HAMA)评分均降低(P<0.05),与对照组比较,研究组干预3个月后的HAMA评分更低(P<0.05)。与干预前比较,两组干预3个月后的生活质量各维度评分均上升(P<0.05),与对照组比较,研究组干预3个月后的生活质量各维度评分更高(P<0.05)。与干预前比较,两组干预3个月后的自我效能各维度评分均上升(P<0.05),与对照组比较,研究组干预3个月后的自我效能各维度评分更高(P<0.05)。与干预前比较,两组干预3个月后的病耻感各维度评分均下降(P<0.05),与对照组比较,研究组干预3个月后的歧视、疏远、社交退缩维度评分更低(P<0.05),两组印象刻板、抵抗病耻评分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对GAD患者实施自我角色认同护理,有助于减轻患者的焦虑情绪,提升其生活质量及自我效能,并降低病耻感。
  • 毕静,林媛媛,宋慧慧
    心理月刊. 2025, 20(20): 181-183. https://doi.org/10.19738/j.cnki.psy.2025.20.04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分析基于认知重建技术的心理护理对淋巴瘤患者心境状态、应对方式及睡眠质量的影响。方法 选择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2024年1月~2024年9月收治的98例淋巴瘤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即对照组(49例,常规护理)、研究组(49例,基于认知重建技术的心理护理),对比两组护理效果。计数资料以 x2 检验,正态计量资料以 t 检验。结果 干预后,研究组心境状态评分优于对照组(P<0.05);干预后,研究组睡眠质量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干预后,研究组积极应对评分高于对照组,消极应对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护理总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将基于认知重建技术的心理护理应用于淋巴瘤患者中,有助于改善患者心境状态和睡眠质量,使患者以更加积极的方式应对不良情绪,且患者满意度良好。
  • 孔梦琴,徐小丽,沈慧敏
    心理月刊. 2025, 20(20): 184-186. https://doi.org/10.19738/j.cnki.psy.2025.20.05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分析正念减压训练结合同伴教育用于肝癌患者中的具体实践情况。方法 选取本院肿瘤科2024年2月~2024年8月收治的80例肝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所有患者根据抽签法分组,抽到数字1分到观察组(n=40例),抽到数字2分到对照组(n=40例)。对照组采用正念减压训练法进行护理,观察组行正念减压训练结合同伴教育护理方法,对比两组疾病应对方式量表(MCMQ)、癌因性疲乏量表(PFS)、心理弹性量表(CD-RISC)和社会功能缺陷筛选量表(SDSS)评分。结果 经过护理后,观察组面对态度的评分显著升高,回避、屈服应对评分显著降低,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经过护理后,观察组各维度PFS评分显著降低,且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经过护理后,观察组CD-RISC的评分显著升高,且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经过护理后,观察组SDSS的评分显著降低,且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肝癌患者实行正念减压训练结合同伴教育的护理方法能够改善患者的疾病应对方式,降低患者癌因性疲乏的情况,提高患者的心理弹性和社会功能。
  • 郝倩钰,姜明霞,侯春婷
    心理月刊. 2025, 20(20): 187-189. https://doi.org/10.19738/j.cnki.psy.2025.20.05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究虚拟现实技术联合身体放松训练对青少年心境障碍患者的影响。方法 选取2022年1月~2025年1月南京脑科医院收治的青少年心境障碍患者100例,以随机数字表法分组。参照组50例予以常规护理,试验组50例在参照组基础上予以虚拟现实技术联合身体放松训练。评估两组护理前、护理后1个月青少年不良情绪、疾病应对方式,调查两组护理配合度及护理满意度差异。计数资料以 x2 检验,正态计量资料以 t 检验。结果 护理前,贝克抑郁量表(BDI)、Young躁狂评定量表(YMRS)评分组间对比无显著差异(P>0.05);护理后,BDI、YMRS评分较同组护理前降低,试验组BDI、YMRS评分均低于参照组(P<0.01)。护理前,医学应对问卷(MCMQ)评分组间对比无显著差异(P>0.05);护理后,MCMQ评分较同组护理前改善,且试验组优于参照组(P<0.01)。试验组护理配合度及护理满意度高于参照组(P<0.05)。结论 在青少年心境障碍护理中联合开展虚拟现实技术联合身体放松训练,可减轻抑郁、躁狂等不良情绪,引导青少年正向面对疾病,提高护理配合度及护理满意度。
  • 个案报告
  • 赵明昊,欧阳一帆,张子娴,等
    心理月刊. 2025, 20(20): 190-192. https://doi.org/10.19738/j.cnki.psy.2025.20.05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案例由军队院校心理骨干对1例由体能考核引发焦虑情绪的学员进行心理疏导。个案共接受8次心理辅导。心理骨干运用认知行为疗法帮助来访者识别不合理认知,提高训练行动力,恢复到正常的体能训练状态。
  • 经验交流
  • 邱锋,朱钱锋,周瑶
    心理月刊. 2025, 20(20): 193-195. https://doi.org/10.19738/j.cnki.psy.2025.20.05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初中心理辅导引入“鼓圈”教学法,通过即兴音乐激发学生创造力与学习兴趣,达到在即兴演绎过程中培养自信与合作的能力,使音乐教育超越技术训练,成为塑造积极人生态度的载体。以团体辅导、小组辅导和亲子辅导三种模式进行实践,达成以学生为主体、音乐为本位的新型心理辅导模式,最终实现不同的学生可以选择合适的路径,实现工具理性与人文关怀的有机统一。
  • 调查研究
  • 钱秀莲,王艳,张驰,等
    心理月刊. 2025, 20(20): 196-199. https://doi.org/10.19738/j.cnki.psy.2025.20.05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通过调查衢州市小学生心理健康异常患病率及疾病的分布特征,分析影响小学生心理健康相关危险因素,编制衢州市学生青少年精神卫生疾病防治建议手册。方法 2023年10月,采用分层多阶段整群随机抽样方法,随机抽取衢州市主城区2所小学学校4~6年级学生,第一阶段筛查,使用心理健康诊断测验表(MHT)进行,筛查阳性结果的学生;第二阶段为临床诊断,对筛查阳性的小学生补充临床诊断,对符合诊断标准的学生填写自拟基础资料调查表,随机抽取正常学生作为对照组,填写相同调查资料。Logistic分析心理状态相关因素,根据研究调查结果,编制衢州市学生青少年精神卫生疾病防治建议手册。结果 纳入研究小学生心理健康状态不佳者占比约7.96%,经临床确诊概率为75.70%,确诊存在一定程度的心理状态异常,总占比为6.02%。量表各项目中,学习焦虑项目分数>8人数检出率最高,为31.45%,其次为自责倾向,为6.32%,孤独倾向检出率最低,为0.37%。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是否为独生子女、带养人、家长关注情况、家庭结构及父母婚姻状态是影响4~6年级小学生心理健康状态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 衢州市主城区4~6年级小学生存在一定程度心理异常,是否为独生子女、带养人、家长关注情况、家庭结构及父母婚姻状态是其心理健康状态的影响因素。
  • 吴世权,邱玛丽,艾永豪
    心理月刊. 2025, 20(20): 200-202. https://doi.org/10.19738/j.cnki.psy.2025.20.05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调查分析广东省5所精神专科医院护士情绪状态及其与体育锻炼和睡眠之间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2023年1月~2024年12月广东省5家精神专科医院的239名护士,以7项广泛性焦虑障碍量表(GAD-7)评估其焦虑症状,以9项患者健康问卷(PHQ-9)评估其抑郁症状,以体育活动等级量表(PARS-3)评估其体育锻炼情况,以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评估其睡眠情况;另统计所有护士的年龄、性别等基本信息,探究影响其情绪状态的危险因素,并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法探究精神专科医院护士情绪状态与体育锻炼及睡眠的相关性。结果 239名护士,GAD-7评分为5.32±1.49分,PHQ-9评分为5.03±1.83分,发生焦虑、抑郁的共34例(14.23%),即情绪状态差的共34例,PARS-3评分为20.56±2.48分,PSQI评分为7.15±1.26分;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性别、吸烟史、饮酒史、婚姻状态、聘用形式、是否上夜班、职务与精神专科医院护士情绪状态无关,无统计学差异(P>0.05);护龄、职称、家庭月收入、文化水平、体育锻炼、睡眠质量与精神专科医院护士情绪状态有关,有统计学差异(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护龄>5年(OR=6.985,95%CI=2.600~18.763)、中高级职称(OR=7.144,95%CI=2.832~18.018)、家庭月收入>8000元(OR=7.921,95%CI=3.137~19.999)、专科文化(OR=5.475,95%CI=2.423~12.370)、体育锻炼不足(OR=3.862,95%CI=1.782~8.372)、睡眠质量差是(OR=5.410,95%CI=2.443~11.981)导致精神专科医院护士情绪状态差的危险因素(P<0.05);Pearson相关性分析法显示:GAD-7评分、PHQ-9评分均与PARS-3评分呈负相关,与PSQI评分呈正相关(P<0.05)。结论 广东省5家精神专科医院有相当一部分的护士情绪状态较差,而护龄>5年、中高级职称、家庭月收入>8000元、专科文化、未参加体育锻炼、睡眠质量差是影响其情绪状态的危险因素,且护士的情绪状态与体育锻炼、睡眠呈紧密的联系,对此临床需予以高度重视。
  • 何一方
    心理月刊. 2025, 20(20): 203-205. https://doi.org/10.19738/j.cnki.psy.2025.20.05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调查分析铁路职工睡眠质量与心理健康状况,分析其相关性。方法 抽取兰州局集团有限公司310名铁路职工作为观察对象,设为调查组,观察对象选取时间范围为2024年1月~2024年12月。对调查组职工的一般资料进行调查,并应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对其进行调查,统计评分结果,并与国内常模进行比较。结果 在睡眠质量调查结果方面,与国内常模进行比较,调查组睡眠质量不如常模(P<0.05)。在心理健康状况方面,调查组焦虑、抑郁评分结果分别为 52.63±6.32 分、 53.65±5.98 分,与国内常模进行对比,得分均高于国内常模(P<0.05)。经相关性分析,铁路职工睡眠质量与焦虑、抑郁程度之间呈正相关(r=0.556、0.452,P<0.001)。结论 铁路职工睡眠质量与心理健康之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主管部门应重视职工的睡眠与心理问题,做好针对性干预,以改善职工的睡眠质量与心理健康。
  • 综 述
  • 闫梦华,相旭,常晓芳,等
    心理月刊. 2025, 20(20): 206-209. https://doi.org/10.19738/j.cnki.psy.2025.20.05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数字化时代,短视频赋予大学生全新网络参与方式,助其便捷获取信息、展现自我与拓展社交。然而,大学生短视频成瘾现象愈发严重。过度沉迷不仅导致时间碎片化、注意力难以集中,还对身心健康造成负面影响,学业和社交也受到冲击。本文全方位梳理大学生短视频成瘾的含义、危害、评估工具、影响因素及干预进展,旨在为有效预防和切实减少大学生短视频成瘾状况,提供实用参考,推动更健康校园网络环境的构建。
  • 汪绮瑄,余乐,夏世禹
    心理月刊. 2025, 20(20): 210-213. https://doi.org/10.19738/j.cnki.psy.2025.20.05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研究系统探讨了肠道菌群紊乱与精神疾病之间的复杂关联机制。首先,介绍了肠脑轴的作用机制和相关发病后果,剖析了肠道菌群紊乱对人体的具体作用。现有研究表明,肠脑轴的作用关系紊乱可导致多种精神疾病的发生。其次,借助流行病学调查、实验室研究与临床实践,科学界正逐步阐明肠道菌群紊乱与精神分裂症、抑郁症、孤独症等精神疾病有着密切关系。最后,展望了该领域的发展蓝图,以及其对公共健康领域的广泛影响。
  • 王心怡,钟柏桧,杜一凡,等
    心理月刊. 2025, 20(20): 214-217. https://doi.org/10.19738/j.cnki.psy.2025.20.05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介绍了老年人社会隔离的概念内涵及其发展演变,指出学界普遍将其界定为个体社会关系客观匮乏的状态,但尚未形成统一定义。简述了全球及我国老年人社会隔离的流行趋势,我国中老年人群社会隔离率呈U型上升趋势,生命末期阶段尤为显著。阐述了社会隔离对老年人身心健康的多重负面影响,包括认知功能衰退、慢性病风险增加及死亡率升高等。重点分析了影响老年人社会隔离的五大类因素:社会人口学因素、健康因素、家庭因素、社会环境因素、数字鸿沟问题。从家庭关怀、社区支持、政策保障及技术适老化等多维度进行干预,以降低老年人社会隔离风险,促进健康老龄化。为制定针对性的社会支持政策提供了理论依据,对改善老年人生活质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 阮肖,杜娴,杨燕
    心理月刊. 2025, 20(20): 218-221. https://doi.org/10.19738/j.cnki.psy.2025.20.06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系统检索国内外中英文数据库中有关家庭复原力的相关文献,并采用Rodgers演化概念分析法对纳入文献进行分析。最终纳入46篇文献,其中中文文献17篇,英文文献29篇。家庭复原力概念属性为动态的适应过程、抗压和恢复能力、积极应对方式,前因包括人口学因素、疾病和治疗、心理认知、家庭及社会因素,后果包括提高生活质量、减少负性情绪、加速疾病康复。常用评估工具为家庭复原力评估量表。本文通过概念分析法明确了家庭复原力的概念内涵。家庭复原力在解决家庭危机中起着决定性作用,通过概念分析,正确理解家庭复原力定义属性、前因和后果,医护人员今后可结合家庭复原力概念内涵,制订相关干预策略,以减少患者因家庭危机而带来的不良影响。
  • 张耀楠,王丽娟,杨晶
    心理月刊. 2025, 20(20): 222-224. https://doi.org/10.19738/j.cnki.psy.2025.20.06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动物辅助干预(AAI)是一种以动物为媒介,通过有目的、结构化的人与动物的接触和互动,对人的身体功能、认知和行为能力、社会情绪技能等产生影响的专业活动。近年来AAI在国外儿童疼痛管理方面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本文总结了AAI的概念、起源及在患儿疼痛中的作用机制,并对其在减轻患儿疼痛中的应用效果及存在的不足进行综述。
  • 彭亮喷,王孔
    心理月刊. 2025, 20(20): 225-227. https://doi.org/10.19738/j.cnki.psy.2025.20.06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综述了人工智能(AI)在抑郁症患者综合管理中的作用,包括识别、诊断、治疗和随访。目前的研究表明,AI可以借助机器学习和深度学习算法,结合量表,生理指标,患者的语言、语音和面部表情等,显著提高抑郁症诊断的准确性,促进个性化治疗计划。但数据隐私、伦理考虑和患者信任度等挑战仍然普遍存在。本文旨在全面介绍AI在抑郁症患者综合管理中的应用现状,并探讨未来的发展方向和研究重点。
  • 贾旭,宫黎明
    心理月刊. 2025, 20(20): 228-231. https://doi.org/10.19738/j.cnki.psy.2025.20.06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由于孤独症儿童的特殊性,父母长期承受着巨大的教养压力,对其身心健康和育儿质量构成挑战。自我同情作为一种积极的心理特质,在此类压力缓解方面表现出显著潜力。本文从研究背景出发,梳理了教养压力的概念、影响因素和现有的干预研究,表明对孤独症儿童父母的干预十分必要,阐述了自我同情的理论基础、干预模式和具体的操作步骤,为完善教养压力的干预体系提供参考,最后指出干预的有效性以及在我国进行自我同情干预的启示,探讨其本土化应用与改进方向。
  • 熊佳惠,张慧敏,冯翠云,等
    心理月刊. 2025, 20(20): 232-235. https://doi.org/10.19738/j.cnki.psy.2025.20.06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研究旨在解决脑卒中患者及其配偶在应对疾病时面临的身心压力与护理负担问题,改善其健康状况。研究框架涵盖二元应对的概念与发展、相关理论模型、测评工具,分析了患者及其配偶二元应对的个体、二元、家庭和社会层面影响因素,介绍了心理教育干预等应用现状。研究表明,积极的二元应对可提升双方身心健康与生活质量,减轻照顾压力和双方负面情绪。本研究为构建符合我国国情的二元应对策略提供参考,对优化脑卒中患者护理、促进患者家庭和谐具有重要价值。
  • 杨晓莹,武杨
    心理月刊. 2025, 20(20): 236-240. https://doi.org/10.19738/j.cnki.psy.2025.20.06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分离性焦虑是儿童与其熟悉的抚养者分离时出现的一系列消极情绪体验,分离性焦虑在我国学龄前儿童群体中发生率高,影响深远,因此,一直受到儿童心理学研究者及儿童教育教学工作者的关注。本研究通过文献回顾,对学龄前儿童分离性焦虑的定义、特征、理论基础及其影响因素和干预策略进行概述,为家长及儿童教学教育工作者提供相关参考和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