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目录

2025年, 第20卷, 第5期 刊出日期:2025-03-15
  

  • 全选
    |
    论著 学术探索
  • 郝芳晶,宋琳园,郭路燕,等
    心理月刊. 2025, 20(5): 1-5. https://doi.org/10.19738/j.cnki.psy.2025.05.00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究肺癌患者照顾者的健康素养的潜在类别及其与患者创伤后成长的关系。方法 选取唐山市某两所三甲医院收治的肺癌患者及其照顾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一般资料调查表、肺癌患者照顾者的健康素养量表和创伤后成长量表进行调查。采用Mplus 8.3进行潜在剖面分析,SPSS 26.0软件比较不同类别照顾者健康素养在患者创伤后成长水平上的差异。结果 肺癌患者照顾者的健康素养可分为“低素养-低应对组”“中素养-低自护组”“高素养-高应对组”3个潜在类别,其中照顾者年龄、文化程度、现居住地、与患者关系、家庭月收入、患者文化程度是照顾者健康素养不同类别的影响因素;不同照顾者健康素养剖面的患者创伤后成长水平及其各维度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肺癌患者照顾者的健康素养存在3个潜在类别,不同类别照顾者健康素养在患者创伤后成长水平上存在差异,医护人员应根据照顾者健康素养的分类特点及各项影响因素对不同类别照顾者采取个性化的沟通策略及信息支持等干预措施,以提高患者创伤后成长水平。
  • 司雨朦,杜静,余红,等
    心理月刊. 2025, 20(5): 6-11. https://doi.org/10.19738/j.cnki.psy.2025.05.00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系统评价基于格林模式的健康教育对脑卒中患者的干预效果。方法 计算机检索PubMed、Embase、Cochrane library、Web of Science、中国知网、维普数据库、万方数据库和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检索格林模式健康教育对脑卒中患者干预效果影响的随机对照试验,时限为建库~2023年11月20日。由2名研究者独立筛选文献、资料提取和文献质量评价。采用RevMan 5.4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 共纳入11篇文献,包括982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与传统健康教育相比,格林模式的健康教育能有效改善脑卒中患者的整体健康行为水平(自我实现、健康责任、锻炼依从性、营养、人际关系、压力应对)、肢体运动功能、神经功能和自我感受负担。但在提升脑卒中患者日常生活能力方面,两组间未见显著差异。此外,根据亚组分析结果显示,干预时间≥6个月时,试验组锻炼依从性与对照组之间比较无明显差异[SMD=1.590,95%CI(-0.380,3.570),P=0.110]。结论 格林模式的健康教育有助于改善脑卒中患者整体健康行为水平,促进患者身体功能恢复和提升其生活质量。
  • 王然,梁君杰,李淑杏
    心理月刊. 2025, 20(5): 12-16. https://doi.org/10.19738/j.cnki.psy.2025.05.00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中青年乳腺癌患者心盛的特征类别并分析其影响因素。方法 采用便利抽样法,于2023年8月~2024年4月选取唐山市人民医院乳腺外科的住院患者419例为研究对象,使用一般资料表、心盛量表、亲密关系满意度问卷、领悟社会支持量表对住院患者进行调查。采用潜在剖面分析对中青年乳腺癌患者心盛类型进行分类,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中青年乳腺癌患者不同心盛类别的影响因素。结果 中青年乳腺癌患者心盛存在3种潜在类别,其中低心盛组占21.50%,中心盛组占58.00%,高心盛组占20.50%。不同潜在类别患者的主要照顾者、居住地、家庭人均月可支配收入、病程、术式、是否进行健康宣教、亲密关系满意度和领悟社会支持中家庭支持维度、朋友支持维度、其他支持维度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中青年乳腺癌患者心盛存在3种不同特征,医护人员应针对不同类别的患者制订针对性的干预措施,以提高患者心盛水平,促进疾病治愈。
  • 曹李礼
    心理月刊. 2025, 20(5): 17-20. https://doi.org/10.19738/j.cnki.psy.2025.05.00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究家庭不稳定对儿童心理健康的影响。方法 使用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2020年的数据,选取3319个0~18岁儿童作为研究样本,建立多元线性回归模型,使用STATA 17进行数据分析。结果 ①家庭不稳定性对儿童心理健康有显著的负向影响(P<0.01),且在加入儿童、父母、家庭特征的控制变量后,主效应结果依旧显著(P<0.01)。②稳健性检验支持了回归模型和结果的稳定性。③异质性分析发现,小学阶段儿童(P<0.01)、男孩(P<0.01)和农村儿童(P<0.01)受到的家庭不稳定冲击更大。结论 家庭不稳定对儿童心理健康具有负面影响,且在儿童年龄、性别、地区之间存在异质性,这为不稳定家庭儿童加强心理干预、针对不同年龄段、不同性别和城乡儿童提供精准干预提供了依据。
  • 谢庆玲,朱洪斌
    心理月刊. 2025, 20(5): 21-23. https://doi.org/10.19738/j.cnki.psy.2025.05.00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研究新入职护士现实冲击的现状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采用方便抽样法于2023年10月~2023年11月在济南市三所三甲医院抽取139名一线临床护士作为调查对象,采用一般资料调查问卷、心理脱离量表、有毒领导行为量表、现实冲击量表对其进行调查,应用SPSS 27.0分析数据。结果 现实冲击得分为 98.14±39.91 分,有毒领导行为得分为 84.19±33.19 分,心理脱离得分为 10.29±4.48 分;现实冲击在学历方面存在差异,心理脱离在婚姻状况、每月收入方面存在差异,有毒领导行为在婚姻、运动状况方面存在差异;现实冲击与有毒领导行为呈正相关(P<0.01),心理脱离与有毒领导行为、现实冲击均呈负相关(P<0.01);心理脱离在有毒领导行为与现实冲击之间起到了部分中介效应,中介效应为0.320,占总效应的27.32%。结论 新护士遭受的现实冲击、有毒领导行为和心理脱离水平均处于中等程度。经历高水平有毒领导行为的护士会遭受更严重的现实冲击,而心理脱离水平较高的护士则能减轻现实冲击和有毒领导行为的影响。心理脱离在有毒领导行为与现实冲击之间起到了部分中介效应,因此采取积极的心理脱离策略,有助于缓解有毒领导行为对新护士造成的现实冲击。同时,为新护士营造一个充满人文关怀、公平公正的工作环境,也是减轻其压力、促进其健康成长的重要措施。
  • 陈晓艳,周传莲,万广珍
    心理月刊. 2025, 20(5): 24-26. https://doi.org/10.19738/j.cnki.psy.2025.05.00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脊髓损伤术后患者创伤后成长(PTG)水平及相关影响因素。方法 选取2022年6月~2023年6月山东某三甲医院脊柱外科住院的129例脊髓损伤术后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一般资料调查表、创伤后成长量表、简易疾病认知问卷、医学应对方式问卷及领悟社会支持量表对患者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脊髓损伤术后患者创伤后成长总分 49.41±15.68 分。Pearson相关性分析显示,创伤后成长与疾病认知、回避和屈服的应对方式的呈负相关(P<0.01),与社会支持、面对应对方式呈正相关(P<0.01)。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经济收入、自理能力、疾病认知、领悟社会支持、面对应对方式是脊髓损伤术后患者创伤后成长的影响因素(P<0.01),可解释总变异量的77.50%。结论 脊髓损伤术后患者创伤后成长处于低等水平,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经济收入、自理能力、疾病认知、社会支持、医学应对方式都是脊髓损伤术后患者PTG的重要影响因素。医护人员应根据患者自身特点指导患者正确认识疾病,帮助患者建立有效的社会支持,学会积极面对创伤,有效提升患者的PTG,促进患者更好、更快地回归工作与生活。
  • 黄贤颖,王好好,冯巧林,等
    心理月刊. 2025, 20(5): 27-30. https://doi.org/10.19738/j.cnki.psy.2025.05.00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构建医务人员焦虑抑郁症状的网络结构,并探讨核心症状以及症状间的具体关联。方法 采用广泛性焦虑量表、患者健康问卷对574名医务人员进行调查,构建症状的无向网络和有向网络。结果 焦虑-抑郁网络结构非常稳定(CS>0.500),其主要中心症状为“害怕”“无法放松”“沮丧”“坐立不安”;主要桥梁症状为“有自伤或自杀想法”“迟缓或躁动”“紧张”“坐立不安”。有向网络结果表明,中心症状和桥梁症状多位于网络结构较高层,影响网络中的其他症状,其中,中心症状“害怕”症状位于网络最高层,预测大部分焦虑抑郁症状。结论 中心症状和桥梁症状是引发其他焦虑和抑郁症状的原因,尤其是“害怕”“坐立不安”。这些症状可作为潜在的干预靶点,防止焦虑和抑郁症状之间的相互影响。
  • 刘艳侠,刘敬,马明宣
    心理月刊. 2025, 20(5): 31-33. https://doi.org/10.19738/j.cnki.psy.2025.05.00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究慢性肾衰竭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病耻感现状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分析2023年3月~2024年6月北京市顺义区医院收治的120例慢性肾衰竭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社会影响量表(SIS)评估其病耻感,收集其性别、年龄、病程、文化水平等基础资料,行单因素分析及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探究患者病耻感现状及影响因素。结果 120例慢性肾衰竭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病耻感SIS总分为 60.41±5.78 分。单因素分析显示:性别、年龄、病程、婚姻状态、居住地、合并高血压肾病、合并糖尿病肾病与慢性肾衰竭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病耻感无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文化水平、家庭平均月收入、社会支持水平、希望水平与慢性肾衰竭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病耻感有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高中及以下文化水平(B=1.226,SE=0.392)、家庭平均月收入<4000元(B=1.742,SE=0.625)、社会支持水平低下(B=1.081,SE=0.359)、希望水平低下(B=1.915,SE=0.383)是影响慢性肾衰竭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病耻感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 高中及以下文化水平、家庭平均月收入<4000元、社会支持水平低下、希望水平低下是影响慢性肾衰竭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病耻感的危险因素。
  • 王思聪,解萧
    心理月刊. 2025, 20(5): 34-36. https://doi.org/10.19738/j.cnki.psy.2025.05.00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深入探究父母情绪表达与幼儿亲社会行为之间的关系。方法 2022年6月采取整群抽样的方法,选取河北省保定市某幼儿园的207名3~6岁幼儿及其家长和教师作为研究对象。使用家庭情绪表达量表、4~6岁幼儿同伴交往能力量表进行调查,采用SPSS 24.0进行独立样本 t 检验、方差分析、聚类分析和相关分析进行数据分析。结果 幼儿的亲社会行为在性别和年龄间存在差异,女孩比男孩有更多的亲社会行为,年龄大的幼儿比年龄小的幼儿有更多的亲社会行为;父母积极情绪表达与幼儿亲社会行为正相关(P<0.05);在家庭中,母亲比父亲有更多的情绪表达,幼儿亲社会行为在父亲不同情绪表达类型间存在差异。结论 父母情绪表达与幼儿亲社会行为之间存在显著关系,应营造良好的家庭情绪氛围,促进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发展。
  • 赵文雅,孙丽,涂嫡,等
    心理月刊. 2025, 20(5): 37-39. https://doi.org/10.19738/j.cnki.psy.2025.05.01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问题管理+”对规培护士负性情绪的影响。方法 本研究共纳入60例本院的规培护士作为研究对象,将所有研究对象随机分成对照组和干预组各30名,对照组采用常规的心理干预,干预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实施“问题管理+”干预模式,干预结束后4周评价干预效果。结果 干预结束后4周,干预组焦虑、抑郁、工作倦怠量表得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问题管理+”干预可改善规培护士焦虑、抑郁水平,缓解工作倦怠感,提升心理健康。
  • 周潇潇,陈丽,韦伊宣,等
    心理月刊. 2025, 20(5): 40-43. https://doi.org/10.19738/j.cnki.psy.2025.05.01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究强直性脊柱炎患者的病耻感体验及应对策略。方法 采用目的抽样法,选择某三级甲等医院风湿免疫科收治(门诊及住院)的15例强直性脊柱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现象学研究法对研究对象进行半结构式访谈,并现场录音。访谈内容在24 h内记录成文字,根据Colaizzi7步分析法对资料进行分析,提炼主题。结果 共提炼出3个主题和9个亚主题,分别是病耻感体验(焦虑与恐惧、自我贬损和低自我价值感、认可并内化公众刻板印象)、病耻感的促进因素(身体长期承受疾病困扰、强直性脊柱炎不可治愈和终身管理、遭受他人的歧视)和病耻感的应对策略(隐瞒疾病、回避社交、积极回应)。结论 由于疾病的困扰及社会公众存在歧视,强直性脊柱炎患者产生强烈的病耻感体验,而大部分患者对于存在的心理健康问题采取了消极的应对策略。因此,医护人员应重视强直性脊柱炎患者的心理健康问题,帮助患者正确认识疾病,并指导其采取积极的应对策略;社交媒体也应加强对强直性脊柱炎相关知识的正确宣传,纠正大众的错误认知,为强直性脊柱炎患者营造一个更加包容的社会环境。
  • 蔡和就
    心理月刊. 2025, 20(5): 44-46. https://doi.org/10.19738/j.cnki.psy.2025.05.01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通过两样本孟德尔随机分析探究基因决定的儿童肥胖与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之间的因果关系。方法 从全基因组关联研究汇总数据集中获取儿童肥胖的数据,筛出4个与儿童肥胖相关的单核苷酸多态性作为工具变量,使用逆方差加权法、加权中位数法和MR Egger等多种方法进行孟德尔随机化分析探究儿童肥胖与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之间的因果关系,其中逆方差加权法为主要方法。结果 逆方差加权法结果表明,儿童肥胖与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风险呈正相关(OR=1.126;95%CI:1.022~1.241,P=0.010),使用加权中位数法观察到类似的结果(OR=1.133;95%CI:1.011~1.270,P=0.030),敏感性分析结果显示没有水平多效性和异质性。结论 基因决定的儿童肥胖与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风险之间具有因果关系。
  • 陈敏桢,李金强,蔡竹,等
    心理月刊. 2025, 20(5): 47-49. https://doi.org/10.19738/j.cnki.psy.2025.05.01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传染病专科男性护士的培养与管理模式,旨在为男性护士人才培养提供新的思路。方法 选取2022年6月前入职长沙市某三级甲等医院传染病专科的54名男性护士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27名。对照组实施常规培训,观察组实施“个性化”培养与管理,采用传染病专科男性护士工作压力、职业认同量表与教学满意度调查问卷,对两组的效果进行评价。结果 培训后,观察组来源于社会偏见、低职业成就感、传统观念、人际关系和高职业暴露风险的工作压力均显著低于对照组;观察组来源于个人价值实现、主动选择专业、专业兴趣、从事本专业幸福感和责任感的职业认同感均显著高于对照组;且观察组教学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传染病专科男性护士“个性化”培养与管理方案可有效减轻男性护士工作压力,增强男性护士职业认同感。
  • 陈艳艳,徐映雪,李忆秋
    心理月刊. 2025, 20(5): 50-52. https://doi.org/10.19738/j.cnki.psy.2025.05.01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分析胆囊结石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患者术前心理弹性的影响因素。方法 87例行LC的胆囊结石患者,均于2021年6月~2024年6月被兰陵县人民医院收治,以心理弹性量表(CD-RISC)评估患者术前心理弹性情况,另收集患者的年龄、性别等资料,探究影响其心理弹性水平的高危因素。计数资料以 x2 检验,正态计量资料以 t 检验。结果 87例行LC的胆囊结石患者,其CD-RISC评分为 57.35±4.68 分,处在中等水平;单因素分析显示:性别、吸烟史、饮酒史、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居住地、婚姻状态、结石数量、病程与行LC的胆囊结石患者心理弹性水平无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年龄、文化水平、对疾病了解情况、家庭平均月收入、医疗费用支付方式、社会支持度与行LC的胆囊结石患者心理弹性水平有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年龄>60岁(B=1.479,SE=0.601)、高中及以下文化(B=1.630,SE=0.672)、对疾病不了解(B=1.259,SE=0.563)、家庭平均月收入<4000元(B=1.085,SE=0.398)、医疗费用自费(B=1.987,SE=0.872)、社会支持低水平(B=1.172,SE=0.429)是影响胆囊结石LC患者心理弹性水平的高危因素(P<0.05)。结论 年龄>60岁、高中及以下文化、对疾病不了解、家庭平均月收入<4000元、医疗费用自费、社会支持低水平是影响胆囊结石LC患者心理弹性水平的独立危险因素。因此,临床需要对以上人群加以关注,并尽早进行个体化的干预对策,以提高患者的心理弹性水平。
  • 高晓艳,卢友兰,魏国梅
    心理月刊. 2025, 20(5): 53-55. https://doi.org/10.19738/j.cnki.psy.2025.05.01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出院准备度及疾病不确定感的现状进行调查,分析患者出院准备度的影响因素及与疾病不确定感的相关性。方法 采用方便抽样法,选取2020年2月~2024年5月在莒南县中医医院收治的200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自行设计患者一般资料和疾病资料调查表,采用出院准备量表(RHDS)评定患者的出院准备度,使用疾病不确定感量表(MUIS)评定患者对疾病的不确定感情况;分析影响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出院准备度的相关因素以及出院准备度与疾病不确定感的相关性。结果 本次调查200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RHDS总评分为 119.52±32.83 分,MUIS总评分为 92.14±37.47 分;Pearson相关性分析表明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出院准备度总分及各个维度得分与疾病不确定感总分呈负相关(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婚姻状况、文化程度、住院次数、疾病发病情况、合并疾病种类、疾病不确定感是患者出院准备度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 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出院准备度与疾病不确定感之间存在负相关关系,应采取措施降低疾病不确定感,提升患者的出院准备程度。
  • 刘俊丽,王荣耀,王林
    心理月刊. 2025, 20(5): 56-58. https://doi.org/10.19738/j.cnki.psy.2025.05.01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乳腺癌化疗患者衰弱感对其健康状况的影响。方法 将2024年1月~2024年9月就诊于滨州医学院附属医院肿瘤科的80例乳腺癌化疗患者完成筛选并纳入研究。采用FRAIL量表及健康状况调查表(SF-12v2)分别对患者的衰弱感及健康状况做出调查。采用 SPSS 26.0 软件对数据进行 t 检验、方差分析、Pearson 相关检验完成分析统计。结果 乳腺癌化疗患者的 FRAIL量表评分,即衰弱评分为 2.96±1.36 分,患者的生理健康评分为 52.05±1.71 分,心理健康评分为 57.05±1.71 分。乳腺癌化疗患者FRAIL量表评分以及其中的包含条目与SF-12v2评分以及生理健康、心理健康子量表评分均呈显著负相关(P<0.01)。结论 乳腺癌化疗患者衰弱感不容乐观且显著负相关于患者的健康状况,故改善患者的衰弱感有助于提升患者的健康状况。
  • 吕尚婷,岳素玲,田恩霞
    心理月刊. 2025, 20(5): 59-61. https://doi.org/10.19738/j.cnki.psy.2025.05.01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分析体检肺部磨玻璃肺结节(GGN)患者恐惧疾病进展(FoP)的影响因素。方法 选取2022年9月~2024年8月于本院体检且诊断为GGN的患者110例,采用自行设计的一般调查量表、恐惧疾病进展简化量表(FoP-Q-SF)、中文版智谋量表(C-RS)、简易疾病感知问卷(BIPQ)进行调查。观察110例GGN患者的FoP-Q-SF、C-RS、BIPQ评分,分析GGN患者的FoP与智谋水平、疾病感知水平的相关性,并对GGN患者FoP的影响因素进行单因素与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 110例GGN患者FoP-Q-SF评分为 35.00±5.54 分,C-RS评分为 64.58±6.00 分,BIPQ评分为 40.56±8.02 分。经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110例GGN患者FoP-Q-SF评分及各维度评分与智谋水平呈负相关性,与疾病感知水平呈正相关性,结果差异显著(P<0.05)。经单因素与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家庭人均月收入、婚姻状况、肺癌家族史、智谋水平、疾病感知水平是GGN患者FoP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 体检GGN患者对于疾病进展存在恐惧感,主要与家庭人均月收入、婚姻状况、肺癌家族史、智谋水平、疾病感知水平有关,临床应根据影响因素采取针对性的心理干预策略,以便缓解患者的FoP状态,保障其心理健康。
  • 吴长翠,耿欣,孟莉
    心理月刊. 2025, 20(5): 62-64. https://doi.org/10.19738/j.cnki.psy.2025.05.01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分析急性胰腺炎患者心理资本、疾病不确定感及饮食依从性的现状水平,探讨三个变量间的相关关系。方法 采用基本信息调查表、心理资本问卷、疾病不确定感量表简版、饮食依从性态度量表对本院收治的92名急性胰腺炎患者发放问卷。结果 急性胰腺炎患者心理资本得分为 81.34±11.25,疾病不确定感性得分为 36.69±7.85,饮食依从性得分为79.37±10.25。急性胰腺炎患者心理资本与自身各维度呈正相关、与疾病不确定感呈负相关、与饮食依从性呈正相关,疾病不确定感与饮食依从性呈显著负相关(P<0.05)。结论 急性胰腺炎患者饮食依从性处于中低水平,且与疾病不确定感、心理资本间存在显著相关关系。提高患者的饮食依从性对改善其预后有重要意义。临床工作人员应重视急性胰腺炎患者住院期间疾病不确定感的评估,针对高水平不确定感人群积极给予相关的心理疏导,包括积极进行沟通和疾病相关信息的提供,同时重视患者心理资本的培养,包括患者住院期间给予健康讲堂等,均有利于患者饮食依从性的提高。
  • 殷巧灵,佘娟,潘梦茹,等
    心理月刊. 2025, 20(5): 65-67. https://doi.org/10.19738/j.cnki.psy.2025.05.01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究精神分裂症患者认知功能障碍程度与心理幸福感、缺陷感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2022年1月~2024年3月本院收治精神分裂症患者109例作为研究对象,依照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评分,将患者分为轻度障碍组和重度障碍组。采用主观幸福感量表(GWB)和缺陷感量表(FIS)评估患者幸福感和缺陷感。分析幸福感、缺陷感与认知功能障碍程度的相关性。结果 轻度障碍组GWB量表、FIS量表各领域评分及总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Spearman秩相关分析显示,认知功能障碍程度与幸福感呈负相关(P<0.05),与缺陷感呈正相关(P<0.05)。结论 精神分裂症患者认知功能障碍程度与幸福感、缺陷感存在紧密关联,采取有效措施,改善患者认知功能,对提升心理幸福感、消除缺陷感可起到积极作用。
  • 禹凌寒,王敏,刘宗艺
    心理月刊. 2025, 20(5): 68-70. https://doi.org/10.19738/j.cnki.psy.2025.05.02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分析神经性耳聋患者疾病不确定感情况与影响因素。方法 89例神经性耳聋患者,均于2021年7月~2024年7月被兰陵县人民医院收治,以中文版Mishel疾病不确定感量表(MUIS)评估其疾病不确定感,另收集患者的年龄、性别等资料探究影响其疾病不确定感的高危因素。结果 89例神经性耳聋患者,MUIS评分为 68.77±4.31 分;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性别、吸烟史、饮酒史、居住地、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婚姻状态、患侧、病程与神经性耳聋患者疾病不确定感无关,无统计学差异(P>0.05);文化程度、家庭平均月收入、睡眠质量、对自身病情接受程度、耳鸣主观分级与神经性耳聋患者疾病不确定感有关,有统计学差异(P<0.05);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高中及以下文化(B=1.426,SE=0.472)、家庭平均月收入<4000元(B=1.972,SE=0.753)、睡眠质量差(B=1.881,SE=0.672)、无法接受自身病情(B=1.219,SE=0.429)、耳鸣主观分级≥3级(B=1.073,SE=0.383)是影响神经性耳聋患者疾病不确定感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 高中及以下文化、家庭平均月收入<4000元、睡眠质量差、无法接受自身病情、耳鸣主观分级≥3级是影响神经性耳聋患者疾病不确定感的高危因素。
  • 李元艳,董丽,许敏
    心理月刊. 2025, 20(5): 71-73. https://doi.org/10.19738/j.cnki.psy.2025.05.02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分析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癌症复发恐惧(FCR)现状与影响因素。方法 选取2022年9月~2024年8月商河县人民医院收治的350例NSCLC患者作为调查对象,对其进行一般调查量表、恐惧癌症复发量表-中文版(FCRI-CV)、简易疾病感知问卷(BIPQ)、社会支持度评定量表(SSRS)调查。评估NSCLC患者FCR现状,针对NSCLC患者FCR的影响因素进行单因素与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正态计量资料以 t 检验,经Pearson相关性分析FCR与疾病感知、社会支持度的相关性,以多元线性回归分析NSCLC患者FCR的影响因素。结果 NSCLC患者FCRI评分为 93.12±9.74 分,整体处于中度FCR水平。经Pearson相关性分析显示,FCRI-CV各维度评分、总分与BIPQ总分呈正相关,与SSRS总分呈负相关(P<0.05)。经单因素及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家庭月收入、教育程度、手术方式、肿瘤分期、社会支持度、疾病感知是NSCLC患者FCR的影响因素。结论 NSCLC患者的FCR处于中度水平,主要受教育程度、家庭月收入、肿瘤分期、手术方式、疾病感知、社会支持度的影响,临床应积极采取有效的心理疏导措施抑制FCR,保障患者的康复效果。
  • 王静,赵长虹,余泳菁
    心理月刊. 2025, 20(5): 74-76. https://doi.org/10.19738/j.cnki.psy.2025.05.02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女性护士职业倦怠现状,并分析其影响因素。方法 选取2024年1月~2024年7月某医院在职的107位女性护理人员作为研究对象。将其分为存在职业倦怠组(n=69)和无职业倦怠组(n=38),比较两组工作幸福感、工作压力、抑郁症状和睡眠障碍方面的差异,对女性护士工作幸福感、工作压力、抑郁症状、睡眠障碍和职业倦怠进行相关性分析,采用多元回归分析探究影响护士产生职业倦怠的因素。结果 存在职业倦怠组工作幸福感得分低于无职业倦怠组(P<0.001),存在职业倦怠组工作压力、抑郁症状和睡眠障碍评分高于无职业倦怠组(P<0.001);工作压力超过60分,存在抑郁症状、睡眠障碍为影响护士产生职业倦怠的独立危险因素;工作幸福感评分在60分以上为影响护士产生职业倦怠的保护性因素;护士的工作压力、抑郁症状和睡眠障碍均与职业倦怠之间呈正相关(P<0.001),工作幸福感与护士职业倦怠之间呈负相关(P<0.001)。结论 女性护士的职业压力、抑郁症状和睡眠障碍都会加重职业倦怠,而工作幸福感可以缓解其职业倦怠。
  • 心育教学
  • 高素华
    心理月刊. 2025, 20(5): 77-80. https://doi.org/10.19738/j.cnki.psy.2025.05.02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基于助推理论,探索呈现共同利益和双方利益平等提示线索对不同社会价值取向的被试后续行为决策的影响。方法 2020年11月~2021年6月,采用单组前测后测的实验设计,利用滑块测验初级项目及其变式对84名大学生进行测试。结果 被试的社会价值取向角度值为非正态分布;在社会价值取向的类型中,个人取向占比50.00%,亲社会取向占比45.24%,而竞争取向仅占4.76%,利他取向则未出现(0.00%);在呈现共同利益和双方利益平等提示线索前后,亲社会者的社会价值取向角度值无显著变化,亲自我者的社会价值取向角度值发生了显著变化(P<0.001)。结论 对于在中国文化背景下成长的大学生而言,情境中呈现共同利益和双方利益平等提示线索对亲社会价值取向者的后续行为决策没有显著影响,但会显著影响亲自我者的后续行为决策。
  • 王新宇,孙雷,李亚茹,等
    心理月刊. 2025, 20(5): 81-84. https://doi.org/10.19738/j.cnki.psy.2025.05.02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究大学生中多维度完美主义与社交外表焦虑之间的关系,并分析自尊在二者关系中的中介作用。方法 以山东省内1556名高校本科生为研究对象,采用多维度完美量表、自尊量表与社交外表焦虑量表进行调查。结果 相关分析显示,对错误的担忧、条理组织化、父母期望、个人标准和行动疑虑与社交外表焦虑均呈正相关,自尊与社交外表焦虑呈负相关;中介分析表明,自尊在完美主义与社交外表焦虑之间具有显著的中介作用。结论 大学生多维度完美主义不仅直接影响社交外表焦虑,也可以通过自尊间接影响个体的社交外表焦虑。将多维度完美主义与自尊因素综合考虑,有助于大学生树立更正确的价值观。
  • 陈永华,张晏琪,植凤英
    心理月刊. 2025, 20(5): 85-88. https://doi.org/10.19738/j.cnki.psy.2025.05.02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究控制感和道德推脱在社会排斥与大学生攻击行为之间的中介作用。方法 2024年9月25日~9月30日采用方便取样方法对贵州省554名大学生使用大学生社会排斥问卷、需要威胁量表控制感分量表、道德推脱问卷和Buss-Perry攻击量表进行调查研究。结果 社会排斥、控制感、道德推脱和攻击行为两两呈显著相关(P<0.01);社会排斥对大学生攻击行为的直接效应显著,控制感和道德推脱在社会排斥与攻击行为之间的链式中介作用显著。结论 社会排斥既可以直接正向预测大学生的攻击行为,也可以通过控制感和道德推脱的链式中介作用间接预测大学生的攻击行为。
  • 江雪华,图雅
    心理月刊. 2025, 20(5): 89-92. https://doi.org/10.19738/j.cnki.psy.2025.05.02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了解不同依恋类型医学生述情障碍程度与情绪调节的关系,为有效开展医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于2023年4月随机整群抽样抽取某中医药大学1113名医学生,采用成人依恋量表、述情障碍量表与情绪调节量表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以安全型依恋为参考,先占型依恋会增加中述情障碍和高述情障碍的发生风险(P<0.05),恐惧型依恋会增加高述情障碍的发生风险(P<0.001)。恐惧型依恋个体表达抑制得分显著高于其他三种依恋类型(P<0.001);中述情障碍者与高述情障碍者表达抑制得分均显著高于非述情障碍者(P<0.05,P<0.001)。依恋类型与述情障碍程度对认知重评的交互作用显著(F=4.451,P<0.001);在非述情障碍者中,安全型和拒绝型依恋个体的认知重评显著高于恐惧型依恋(P<0.05);在中述情障碍者与重述情障碍者中,拒绝型和恐惧型依恋个体的认知重评显著高于安全型依恋(P<0.05)。结论 不安全的依恋类型会增加述情障碍发生的风险,可能导致医学生采取过强的表达抑制和认知重评的策略进行情绪调节。
  • 邢乐乐,姚康,张婷婷
    心理月刊. 2025, 20(5): 93-96. https://doi.org/10.19738/j.cnki.psy.2025.05.02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究大学生社会善念与利他行为的关系,考察共情在两者之间的中介作用,以及独生与非独生情况对这一关系的调节作用。方法 2024年8月,在江西省3所高校通过线上发放问卷,采用特质社会善念量表、中文版人际反应指针问卷及大学生利他行为问卷,对662名大学生进行调查,采用PROCESS程序中的模型4检验共情的中介作用,模型7检验独生与非独生情况的调节作用。结果 社会善念正向预测大学生利他行为(P<0.01);共情在社会善念和利他行为之间起到部分中介作用,中介效应占比15.89%;交互项“社会善念×独生情况”正向预测共情(P<0.05),即独生与非独生情况在社会善念与共情间起调节作用,具体调节中介模型的前半路径。结论 在大学生社会善念与利他行为之间存在一个有调节的中介模型,相关研究结果可为提升大学生利他行为提供理论依据。
  • 郭至尧
    心理月刊. 2025, 20(5): 97-99. https://doi.org/10.19738/j.cnki.psy.2025.05.02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高一学生在入学适应期的心理健康水平,分析领悟社会支持、积极应对方式及性别对心理健康的影响机制。方法 2023年10月~2023年11月,采用整群采样法,在广东省深圳市某高中以班级为单位,对高一年级12个班的485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使用中小学生心理健康量表、领悟社会支持量表和积极应对方式量表,进行数据收集。统计学方法采用独立样本 t 检验、相关分析和中介效应检验。结果 研究发现,男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显著高于女生,尤其在对人焦虑、孤独倾向、自责倾向、过敏倾向、身体症状、恐怖倾向、冲动倾向指标上(P<0.01)。领悟社会支持与心理健康水平显著相关(r=-0.191,P<0.01),积极应对方式也与心理健康水平显著负相关(r=-0.187,P<0.01)。中介分析结果显示,积极应对方式在领悟社会支持与心理健康之间的中介效应显著,效应值为-0.060,95%置信区间为[-0.105,-0.018],积极应对方式在领悟社会支持对心理健康水平的影响中发挥部分中介作用;性别调节领悟社会支持通过积极应对方式预测心理健康水平的后半段路径,相比男生,女生的积极应对方式与心理健康水平关系更为密切。结论 本研究揭示了领悟社会支持和积极应对方式在高中生心理健康中的重要性,强调性别差异对心理健康的影响,为针对性心理健康教育和干预措施的制定提供了理论依据,促进学生更好地适应高中生活。
  • 秦旭妍,陈佳昊
    心理月刊. 2025, 20(5): 100-103. https://doi.org/10.19738/j.cnki.psy.2025.05.02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团体咨询对改善大学生人际安全感方面的有效性和可行性。方法 通过海报招募和量表筛查选出存在人际安全感困扰的大学生60人(基于大学生人际安全感问卷CSISQ,总分≥55分),将其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人。干预组进一步细分为3个小组,每组10人,接受为期8周的团体心理咨询干预(每周1次,每次1.5 h),对照组维持常态生活。干预前及8周干预后,使用大学生人际安全感问卷(CSISQ)和团体干预评价表(RFGPC)评估干预效果。结果 干预前,干预组和对照组在人际安全感总分及各项因子分均无显著差异(P>0.05)。干预后,干预组的人际安全感总分和自我敏感、焦虑退缩、限制防御因子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干预组成员普遍认为团体咨询有助于改善人际安全感问题。结论 团体咨询可以有效改善大学生人际安全感。
  • 王子文,张丽峰,王海琪,等
    心理月刊. 2025, 20(5): 104-107. https://doi.org/10.19738/j.cnki.psy.2025.05.03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究初中生认知情绪调节策略的潜在类别,以及这些类别与心理健康的关系。方法 2022年6月~2022年9月,采用方便整群取样法选取上海市某区6所中学的1136名学生,采用认知情绪调节策略问卷、儿童抑郁自评量表、焦虑症筛查量表、满意度量表进行问卷调查,并采用潜在剖面分析、方差分析、稳健三步法对数据进行处理。结果 青少年认知情绪调节策略分为低调节型(6.07%)、高调节型(16.55%)、适应调节型(19.54%)和非适应调节型(57.83%)4个潜在类别。不同认知情绪调节潜在类型的中学生在焦虑、抑郁、满意度上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λ2=54.790、117.830、168.321,P<0.001)。4个类型在心理健康上具有不同表现,高调节型(4.70±0.46)与非适应调节型(3.44±0.15)焦虑得分高于低调节型(1.73±0.41)和适应调节型(1.35±0.14);非适应调节型(9.55±0.24)和低调节型(8.15±0.90)高调节型(8.56±0.56)抑郁得分多于适应调节型(3.66±0.21);适应调节型者满意度得分最高(28.97±0.37)。结论 初中生的认知情绪调节策略存异质性,其心理健康状态也不同,相关工作人员应制定针对性措施以提升其心理健康。
  • 东保吉,谢芳,李文玉
    心理月刊. 2025, 20(5): 108-110. https://doi.org/10.19738/j.cnki.psy.2025.05.03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究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心理健康状况与人格特征分布。方法 研究时间为2024年1月~2024年6月,研究对象为某医科大学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337人,对其开展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包括一般情况、症状自评量表(SCL-90)和艾森克人格问卷(成人EPQ)分析等。结果 337名研究生中,SCL-90阳性率为24.33%,强迫、焦虑、抑郁、精神病性及恐怖因子分值均高于全国常模,EPQ心理测试显示有无心理问题学生在精神质(P)、内外向(E)、神经质(N)评分有差异(P<0.05)。结论 临床医学专业研究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值得关注。
  • 郑宇轩,何诗雨,刘方棣,等
    心理月刊. 2025, 20(5): 111-113. https://doi.org/10.19738/j.cnki.psy.2025.05.03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分析大学生睡眠质量现状及其与焦虑、抑郁的关系。方法 选取2023年12月~2024年6月新疆地区5所本科院校及广东、福建、北京、河南、陕西地区8所院校在读大学生共960名,采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问卷评估学生睡眠质量现状,依据焦虑自评量表、抑郁自评量表评分进行分组,观察不同分组学生之间睡眠质量评分差异性,并进行睡眠质量与焦虑、抑郁相关性分析。结果 不同性别大学生之间睡眠质量评分无差异性(P>0.05),240例(25.00%)大学生存在睡眠质量问题。960名大学生中,7.29%学生存在焦虑情绪,3.02%学生存在抑郁情绪。焦虑组学生睡眠质量总分及各项目评分显著高于非焦虑组学生(P<0.05);抑郁组学生睡眠质量总分及各项目评分显著高于非抑郁组学生(P<0.05)。通过相关性分析,大学生睡眠质量评分与焦虑、抑郁均呈正相关(P<0.05)。结论 据本次调查结果显示,较多大学生存在睡眠质量问题,通过相关性分析表明睡眠质量与焦虑、抑郁相关,具体表现为焦虑及抑郁情绪越严重则睡眠质量越差。
  • 刘鑫姿
    心理月刊. 2025, 20(5): 114-116. https://doi.org/10.19738/j.cnki.psy.2025.05.03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索中学生父母学业表现期望、学业压力及乐观心理的关系,以期缓解中学生的学业压力,促进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提升。方法 2023年3月,使用父母期望问卷、中小学生学业压力指数量表和中学生乐观量表对北京某郊区5125名八年级学生采用整群抽样的方式进行测量。结果 父母学业表现期望与学业压力存在正相关(r=0.045,P=0.001),在中学生父母学业表现期望与学业压力的关系中,乐观心理具有显著的调节作用[F(3,5312)=518.095,P<0.001,95%CI=(-0.154,-0.104)]。结论 培养学生乐观心理可以缓解学生由于父母较高学业期望带来的学业压力。
  • 聂力,周伟珍
    心理月刊. 2025, 20(5): 117-119. https://doi.org/10.19738/j.cnki.psy.2025.05.03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基于社会认知理论及一般攻击模型,探索手机成瘾与大学生攻击性行为的关系,以及情绪调节困难在其中的中介作用。方法 采用随机整群抽样法,2022年3月对江西省4所高校的744名大学生,使用大学生攻击性行为量表、手机成瘾量表、情绪调节困难量表进行测量。结果 手机成瘾显著正向预测大学生攻击性行为;情绪调节困难在大学生手机成瘾与攻击性行为间起完全中介作用。结论 情绪调节困难可能是手机成瘾导致攻击性行为增加的重要心理机制,对于情绪调节能力较弱的大学生群体,手机成瘾可能成为攻击性行为的风险因素。
  • 精神分裂症
  • 罗汉宾,陶孝慈,钱学健,等
    心理月刊. 2025, 20(5): 120-122. https://doi.org/10.19738/j.cnki.psy.2025.05.03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分析支持性心理护理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精神状态的影响。方法 选择江苏省南京市六合区精神病医院2023年7月~2024年6月收治的70例精神分裂症患者,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35例,采用常规方法护理)和观察组(35例,实施支持性心理护理)。对比两组的干预效果。正态计量资料以 t 检验,计数资料以 x2 检验。结果 干预前,两组阳性与阴性症状量表(PANSS)评分、危险行为发生率、匹茨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评分、精神分裂症患者生活质量量表(SQLS)评分对比无显著差异(P>0.05);干预后,两组上述相关指标均有降低的趋势,且观察组更低,差异显著(P<0.05)。结论 对精神分裂症患者实施支持性心理护理效果更佳,可显著缓解患者临床症状,有效调整精神状态,减少危险行为发生,改善睡眠质量,生活质量得到明显提高。
  • 许姣姣,汪洁,田靖晗
    心理月刊. 2025, 20(5): 123-125. https://doi.org/10.19738/j.cnki.psy.2025.05.03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究奥氮平联合认知疗法对精神分裂症患者心理状态和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取2020年7月~2024年3月,常州市武进第三人民医院收治的精神分裂症患者69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34例,接受奥氮平治疗)和观察组(35例,奥氮平治疗基础上联合认知疗法)。对比两组治疗前后心理状态[卡尔加里精神分裂症抑郁量表中文版(CDSS-C)、自我感受负担量表(SPBS)]、社会功能[社会功能量表(PSP)]和认知功能[简易精神状态检查量表(MMSE)]。结果 治疗前,两组CDSS-C、SPBS、PSP、MMSE评分对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CDSS-C、SPBS评分均降低,PSP、MMSE评分均升高,且观察组的降低/升高程度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奥氮平联合认知疗法显著改善了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心理状态和认知功能,效果优于单独使用奥氮平。
  • 杨成超,唐清娥,朱品
    心理月刊. 2025, 20(5): 126-128. https://doi.org/10.19738/j.cnki.psy.2025.05.03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分析住院恢复期精神分裂症患者采取阅读疗法搭配改良森田疗法干预的效果。方法 选取2023年4月~2024年7月胶州市心理康复医院接诊的80例精神分裂症患者进行随机对照研究,均处于住院恢复期,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施以改良森田疗法,观察组在对照组疗法基础上配合阅读疗法。对比两组阳性与阴性症状量表(PANSS)、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量表(ADL)评分及不良事件发生率。计数资料以 x2 检验,正态计量资料以 t 检验。结果 治疗前,两组PANSS、SAS、SDS、ADL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PANSS、SAS、SDS、ADL评分均改善,且观察组PANSS、SAS及SDS评分低于对照组,ADL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不良事件发生率比对照组低(P<0.05)。结论 住院恢复期精神分裂症患者采取阅读疗法联合改良森田疗法干预可提升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并调节其心理状态,改善精神分裂症病症,促进其预后恢复。
  • 陈霞,孙莉红,唐蕊,等
    心理月刊. 2025, 20(5): 129-131. https://doi.org/10.19738/j.cnki.psy.2025.05.03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观察叙事护理对住院成年精神分裂症患者日常生活能力和精神症状的影响。方法 选取本院2023年6月~2024年6月收治住院的108例成年精神分裂症患者,基于信封法均分为对照组(常规护理)与实验组(叙事护理),各54例,比较两组患者护理效果。结果 两组护理前自我护理能力量表(ESCA)总分、日常生活能力量表(SQLS)评分、阴性和阳性症状量表(PANSS)评分及自知力与治疗态度问卷(ITAQ)总分均无明显差异(P>0.05)。实验组护理后ESCA总分及ITAQ总分均高于对照组,此外,实验组护理后SQLS各量表评分及PANSS各量表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叙事护理有利于提升住院成年精神分裂症患者自我护理能力、日常生活能力,改善患者自知力与治疗态度,有利于患者精神症状的改善。
  • 王为为,张佰乐,权敏芝
    心理月刊. 2025, 20(5): 132-134. https://doi.org/10.19738/j.cnki.psy.2025.05.03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分析团体心理护理与系统健康教育联合,应用于精神分裂症患者中的作用和价值。方法 研究对象为220例精神分裂症患者,筛选于2022年3月~2023年8月,以双色球分组法进行平均分组,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110例。对照组予以常规护理,观察组予以系统健康教育联合团体心理护理,就两组的负面情绪评分、不良行为发生率、社会功能评分、精神病评分进行对比研究。结果 经过护理后,观察组的负面情绪评分和精神病评分低于对照组,其不良行为的发生率亦低于对照组,社会功能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将系统健康教育联合团体心理护理应用于精神分裂症患者中,有利于改善患者的负面情绪,调节其精神病症状,减少不良行为的发生,优化其社会功能。
  • 孙彩花,柏昊,戚悦雅
    心理月刊. 2025, 20(5): 135-137. https://doi.org/10.19738/j.cnki.psy.2025.05.04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分析放松治疗对精神分裂症患者身心状况与人际交往的影响。方法 选取2023年12月~2024年5月江苏省扬州五台山医院收治的95例精神分裂症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成对照组(n=47)与研究组(n=48),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方式,研究组在此基础上给予放松治疗,2个月后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 研究组患者的治疗依从性为95.83%(46/48),对照组为82.98%(39/47),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焦虑自评量表(SAS)得分、抑郁自评量表(SDS)得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简易精神状态检查量表(MMSE)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外显攻击行为量表(MOA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社会功能缺陷筛选表(SDS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日常生活能力(Barthel)得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放松治疗有利于改善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情绪状况和认知功能,减少暴力行为,促进社会交往,并且提高治疗依从性和日常生活能力,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 徐莉,李琦,李燕
    心理月刊. 2025, 20(5): 138-140. https://doi.org/10.19738/j.cnki.psy.2025.05.04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研究华生人性照护理论下心理护理对精神分裂症患者认知能力和社会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取2023年2月~2024年6月80例汉中市南郑区精神专科医院精神分裂症患者,使用随机数字法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进行常规护理,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进行基于华生人性照护理论的心理护理。比较两组认知能力[精神分裂症认知功能评测量表(SCoRS)]、社会功能[个人和社会功能量表(PSP)]、心理韧性[心理韧性量表(CD-RISC)]、负性情绪[焦虑自评量表(SAS)与抑郁自评量表(SDS)]以及护理满意度。计数资料以 x2 检验,正态计量资料以 t 检验。结果 护理后,研究组SCoRS、PSP、CD-RISC三项评分与护理满意度均高于对照组,SAS与SDS评分较对照组更低(P<0.05)。结论 华生人性照护理论下对精神分裂症患者进行心理护理,可助患者恢复认知能力与社会功能,提升心理韧性水平,改善负性情绪,增加护理满意度。
  • 刘培培,毛海妮,潘静坤
    心理月刊. 2025, 20(5): 141-143. https://doi.org/10.19738/j.cnki.psy.2025.05.04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分析精神分裂症患者处于康复期采取改良森田疗法联合音乐护理对其应对方式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 研究选取2022年10月~2024年6月接诊的康复期精神分裂症患者70例作为研究对象,基于随机数字法划分对照组、观察组,每组各有35例。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观察组采取改良森田疗法搭配音乐护理,比较两组患者心理状态及应对方式、生活质量、护理服务满意度。结果 护理前,两组患者心理状态、应对方式、生活质量及对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积极应对评分高于对照组,消极应对及SAS、SDS评分低于对照组,观察组生活质量评分高于对照组,观察组满意度高于对照组,组内护理前后对比差异显著,上述指标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对照组应对方式组内护理前后对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精神分裂症患者处于康复期实施改良森田疗法搭配音乐护理干预,可持续性调节患者负面情绪,提升其生活质量,使其积极应对不良思维及心理,该护理模式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 谭文玉,罗嘉欣
    心理月刊. 2025, 20(5): 144-146. https://doi.org/10.19738/j.cnki.psy.2025.05.04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以接纳承诺疗法为导向的多元化护理在社区精神分裂症患者中的应用。方法 选取2023年1月~2024年2月,本社区登记并住院治疗的80例精神分裂症患者,经随机分组,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以接纳承诺疗法为导向的多元化护理,比较两组干预效果。结果 两组干预前的阳性和阴性症状量表(PANSS)各维度评分无显著差异(P>0.05),与干预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PANSS评分更低(P<0.05);两组干预前的社会功能量表(SSPI)各维度评分无显著差异(P>0.05),与干预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SSPI评分更高(P<0.05);两组干预前的生活质量量表(SQLS)各维度评分无显著差异(P>0.05),与干预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SQLS评分更低(P<0.05);与对照组满意度比较,观察组更高(P<0.05)。结论 以接纳承诺疗法为导向的多元化护理有助于缓解社区精神分裂症患者症状,促进社会功能与生活质量改善,且护理满意度更高。
  • 抑郁症
  • 魏红,宋文慧,张秋红,等
    心理月刊. 2025, 20(5): 147-149. https://doi.org/10.19738/j.cnki.psy.2025.05.04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分析艾司西酞普兰对行帕罗西汀与辛伐他汀治疗的抑郁症患者抑郁症状、心境状态、血脂及炎症因子影响。方法 选取本院2021年8月~2023年7月收治的80例抑郁症患者,随机数字法分对照组、观察组均40例。其中对照组采用帕罗西汀、辛伐他汀治疗,观察组采取帕罗西汀、辛伐他汀联合艾司西酞普兰治疗。对比两组治疗前后抑郁症状、心境状态、血脂及炎症因子水平。结果 治疗后观察组抑郁症状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心境状态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血脂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抑郁症状评分、心境状态评分、血脂水平及炎性因子水平均低于治疗前(P<0.05)。结论 常规治疗在改善抑郁症患者抑郁症状及心境状态中具有一定临床应用效果,但其效果依旧存在局限性。在此基础上联合艾司西酞普兰治疗可显著改善抑郁症患者抑郁症状、心境状态、血脂及炎症因子水平。
  • 周倩如,张立秀,顾清昕,等
    心理月刊. 2025, 20(5): 150-152. https://doi.org/10.19738/j.cnki.psy.2025.05.04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分析对老年抑郁症患者采取认知行为疗法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 将2024年1月~10月本院收治的90例老年抑郁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分别命名为对照组(45例,采用常规护理模式)与观察组(45例,采用认知行为疗法),对两组患者的护理成效进行分析,临床评估指标为两组患者护理干预前后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评分、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评分、自杀态度问卷(QSA)评分、认知功能、护理依从性及护理满意度。结果 与干预前比较,干预后两组患者HAMD、HAMA评分均降低,且观察组患者低于对照组;与干预前比较,干预后两组患者家属态度、性质认识、安乐死态度、自身态度及简易智力状况检查量表(MMSE)与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评分升高,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依从性及护理满意度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老年抑郁症患者采取认知行为疗法具有良好的临床应用效果,能有效改善患者焦虑、抑郁情绪,降低自杀态度,通过认知行为疗法,改善患者的认知功能,提高患者依从性与满意度。
  • 胡利利,李兆燕,孙晓飞
    心理月刊. 2025, 20(5): 153-155. https://doi.org/10.19738/j.cnki.psy.2025.05.04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研讨积极情绪-投入-人际关系-意义-成就(PERMA)式心理护理对青少年抑郁症患者心境及应对方式的影响。方法 选取2022年6月~2024年6月经本院确诊为抑郁症的青少年患者86例,依据随机数表法确定研究组别(43例/组),对照组接受常规护理,观察组基于对照组干预条件开展PERMA式心理护理,比较两组的心境、应对方式、个人交际及生活质量。结果 干预后,观察组的焦虑自评量表(SAS)与抑郁自评量表(SDS)得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简易应对方式问卷(CSQ)中积极应对项得分高于对照组,消极应对项得分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社交技能评定目录(SSC)得分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健康调查简表(SF-36)得分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PERMA式心理护理能够有效改善青少年抑郁症患者的心境,转变其应对方式,促使其个人交际能力及生活质量提高。
  • 王晓燕,匡晓丽,刘玉萍
    心理月刊. 2025, 20(5): 156-158. https://doi.org/10.19738/j.cnki.psy.2025.05.04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分析正念减压疗法联合沙盘游戏对抑郁症患者病情的影响。方法 选取2023年1月~2024年7月胶州市心理康复医院接诊的80例抑郁症患者实施随机对照分析,以随机抽签法分为对照组及观察组,每组各有40例。对照组采取药物治疗,观察组在常规用药基础上采取正念减压疗法联合沙盘游戏治疗。对比两组治疗后的抑郁状态、应对方式、心理健康水平,并调查患者的社会功能。计数资料以 x2 检验,正态计量资料以 t 检验。结果 干预前,两组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评分、应对方式、心理健康水平及住院精神病患者康复疗效评定量表(IPROS)评分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干预后,观察组HAMD、消极应对、心理健康水平评分比对照组低,积极应对及IPROS评分比对照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抑郁症患者采取正念减压疗法联合沙盘游戏可改善患者的社会功能,使患者形成积极应对思维,并提升患者心理健康水平,持续减轻抑郁病症。
  • 夏燕,邢丽华,刘元元
    心理月刊. 2025, 20(5): 159-161. https://doi.org/10.19738/j.cnki.psy.2025.05.04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对产后抑郁患者实施正念减压和网络化认知行为疗法的联合应用,探讨该方案对患者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2022年2月~2024年9月期间盐城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87例符合纳排标准的患者为研究样本,样本分组方法:随机数字表法(对照组、观察组),对照组实施常规心理护理,观察组实施正念减压联合网络化认知行为疗法,对比两组患者的各项心理指标及生活质量。计数资料以 x2 检验,正态计量资料以 t 检验。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干预后观察组抑郁程度明显改善、自尊水平及生活质量均升高、心理状态更稳定(P<0.05)。结论 通过正念的情绪调节和认知行为疗法的认知重建,产后抑郁患者能够显著提升心理健康,摆脱抑郁状态,帮助患者重建自尊,进而提升患者的生活质量。
  • 于美丽,李海霞,李彬
    心理月刊. 2025, 20(5): 162-163. https://doi.org/10.19738/j.cnki.psy.2025.05.04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曼陀罗绘画干预对青少年抑郁症患者的影响。方法 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潍坊市精神卫生中心在2022年10月~2024年4月收治的80例青少年抑郁症患者分为两组。对照组(40例)行常规干预,观察组(40例)在对照组基础上行曼陀罗绘画干预。比较两组抑郁情绪、自尊水平、非自杀性自伤行为及认知功能。计数资料以 x2 检验,正态计量资料以 t 检验。结果 观察组干预后,贝克抑郁量表第2版中文版(BDI-Ⅱ-C)、非自杀性自伤行为量表(NSSI)评分均较对照组低,自尊量表(ESE)、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评分均较对照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青少年抑郁症患者采取曼陀罗绘画干预措施,可减轻患者的抑郁程度,减少其非自杀性自伤行为,改善其自尊水平及认知功能。
  • 余晓君,徐煜,张静
    心理月刊. 2025, 20(5): 164-166. https://doi.org/10.19738/j.cnki.psy.2025.05.05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以患者家庭为中心护理(PFCC)联合叙事护理对卒中后抑郁患者不良情绪及康复积极性的影响。方法 将江阴临港医院2023年6月~2024年6月收治的85例卒中后抑郁患者采用抽签的方法随机分为对照组42例(常规护理)和观察组43例(常规护理+PFCC+叙事护理)。比较两组患者干预前后的不良情绪、康复积极性及护理满意度。结果 干预后,两组的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两项评分更低。两组的康复依从性及干预后的脑卒中康复自我效能量表(SSEQ)评分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康复依从性、SSEQ评分更高。两组的护理满意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更高。结论 PFCC联合叙事护理能够进一步缓解卒中后抑郁患者的抑郁、焦虑情绪,提升患者的康复自我效能感,提高康复依从性和护理满意度。
  • 护理心理
  • 金爱娟,盛烨,仲存存
    心理月刊. 2025, 20(5): 167-169. https://doi.org/10.19738/j.cnki.psy.2025.05.05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激励式心理疏导联合加速康复外科护理对食管癌患者心理状况的影响。方法 选择2021年1月~2023年12月在南京市江宁医院接受治疗的131例食管癌患者,采用随机数表法分为观察组(n=66)和对照组(n=65)。对照组给予加速康复外科护理,试验组给予激励式心理疏导联合加速康复外科护理。比较两组首次下床活动时间、住院天数、心理状况、生活质量、自我效能、希望水平及护理满意度。正态计量资料采用 t 检验,计数资料采用 x2 检验。结果 观察组首次下床活动时间及住院天数低于对照组(P<0.05);护理后,两组患者SAS、SDS评分降低,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护理后,两组生活质量评分升高,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护理后,两组患者自我效能、希望水平评分升高,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总满意率为92.42%,高于对照组80.00%(P<0.05)。结论 在食管癌中给予激励式心理疏导联合加速康复外科护理有较好的效果,可改善患者心理状况。
  • 牛晓桂,高贵霞,李化娉,等
    心理月刊. 2025, 20(5): 170-173. https://doi.org/10.19738/j.cnki.psy.2025.05.05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基于Snyder希望理论的健康赋权方案对急性白血病患儿主要照护者希望水平、照护负担及照护能力的影响。方法 选取2024年1月~2024年8月本院收治的急性白血病患儿的主要照护者131人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分组,最终纳入干预组66人,对照组65人,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干预组在此基础上给予基于Snyder希望理论的健康赋权方案协同护理。比较两组照护者一般资料、希望指数量表(HHI)、照护负担量表(ZBI)、照护能力量表(FCTI)在干预前、后的变化。结果 干预后对照组HHI评分、ZBI评分、FCTI评分与干预组比较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基于Snyder希望理论的健康赋权方案可提升急性白血病患儿主要照护者希望水平,减轻照护负担,激发照护潜能,提高照护能力,有利于促进患儿康复。
  • 陈杰,李双双,滕晴晴
    心理月刊. 2025, 20(5): 174-176. https://doi.org/10.19738/j.cnki.psy.2025.05.05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分析焦点式心理护理对青少年非自杀性自伤(NSSI)患者心理状态的改善效果。方法 选取2023年1月~2023年12月徐州市东方人民医院收治的200例青少年NSSI患者,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100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研究组开展焦点式心理护理。对比两组的护理效果。正态计量资料以 t 检验。结果 护理后,研究组负面情绪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自我伤害程度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身心亚健康情况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的非自杀性自伤功能问卷评分低于对照组评分(P<0.05)。结论 开展焦点式心理护理,可以缓解青少年NSSI患者的负面情绪,减少非自杀性自伤动机以及严重程度,改善身心亚健康状态。
  • 蒋小敏,黄亚平,程琳琳
    心理月刊. 2025, 20(5): 177-179. https://doi.org/10.19738/j.cnki.psy.2025.05.05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分析正性激励结合Shaker训练对脑梗死后吞咽障碍患者吞咽能力及心理弹性的影响。方法 选取2021年1月~2024年6月于盱眙县中医院接受治疗的88例脑梗死后吞咽障碍患者为对象,根据单双数法进行分组,单数纳入对照组(共44例,采取单一Shaker训练),双数纳入观察组(共44例,采取正性激励结合Shaker训练)。对护理前后两组患者吞咽功能改善情况、心理弹性、负性情绪以及生活质量进行观察和对比。结果 较对照组,观察组吞咽功能改善有效率更高(P<0.05)。干预前,组间比较心理弹性、负性情绪以及生活质量等指标差异不显著(P>0.05);干预后,两组各项指标评分发生显著变化,观察组力量、坚韧、乐观等心理弹性评分更高(P<0.05),观察组焦虑、抑郁评分更低(P<0.05),观察组吞咽生存质量领域评分、普通生存质量领域以及特殊维度领域等评分更高(P<0.001)。结论 正性激励结合Shaker训练应用于脑梗死后吞咽障碍患者中能够明显改善吞咽功能和生活质量,提高心理弹性,缓解负面情绪。
  • 唐金,孙敏敏,陆晓艳
    心理月刊. 2025, 20(5): 180-183. https://doi.org/10.19738/j.cnki.psy.2025.05.05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研究症状自评导引式分级心理支持在改善艾滋病患者病耻感与睡眠质量中的作用。方法 研究样本为盐城市第七人民医院收治的100例艾滋病患者。样本纳入时间为2022年10月~2024年10月。分组依据为随机数字表法,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两组分别给予不同的护理干预模式,其中前者采用常规护理干预,后者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另给予症状自评导引式分级心理支持。护理干预结束后,分别对比两组患者的焦虑抑郁情绪、社会功能、心理状态、病耻感和睡眠质量,观察两组的护理效果。计数资料以 x2 检验,正态计量资料以 t 检验。结果 护理后,观察组焦虑抑郁评分低于对照组,社会功能评分高于对照组,心理状态评分中负性情绪评分低于对照组,正性情绪评分高于对照组,病耻感评分低于对照组,睡眠质量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给予艾滋病患者症状自评导引式分级心理支持能明显缓解患者的负性情绪,降低病耻感水平,改变患者心理状态,提高社会功能水平和睡眠质量。
  • 王育凤,贾利荣,刘云
    心理月刊. 2025, 20(5): 184-186. https://doi.org/10.19738/j.cnki.psy.2025.05.05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叙事护理对糖尿病肾病(DN)患者情绪状态、知觉压力、自我效能感的影响。方法 2022年8月~2024年7月,选取此期间本院收治的DN患者,共计12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进行分组,即对照组与研究组各纳入患者60例。对照组接受常规护理,研究组在其基础上采用叙事护理。比较两组DN患者的情绪状态、知觉压力、自我效能感,以及遵医行为。计数资料采用 x2 检验,正态计量资料采用 t 检验。结果 干预前,两组DN患者正性负性情绪量表(PANAS)、中文版知觉压力量表(CPSS)、自我效能感量表(GSES)评分对比未见差异性(均P>0.05);干预8周后研究组较对照组的PANAS正性情绪评分更高,负性情绪评分更低,CPSS评分更低,GSES评分更高,结果差异显著(均P<0.05)。遵医行为评价显示,研究组总依从率95.00%较对照组80.00%更高(P<0.05)。结论 叙事护理能够改善DN患者的情绪状态,缓解其知觉压力感受,调动自我效能感,保障遵医行为。
  • 殷峥燕,王丽娟
    心理月刊. 2025, 20(5): 187-189. https://doi.org/10.19738/j.cnki.psy.2025.05.05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究时空同构训练结合心理护理模式对脑梗死伴早期认知障碍患者的影响。方法 选取2021年1月~2023年12月在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南京医院进行脑梗死伴早期认知障碍治疗的78例患者,运用随机数字表法进行分组,将受试者划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对照组接受标准的常规护理措施,而观察组则在接受常规护理的同时,融入了时空同步训练与心理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患者干预前后认知功能、自我效能感、负性情绪和日常生活能力。计数资料以 x2 检验,正态计量资料以 t 检验。结果 干预前,两组在认知功能、自我效能感、负面情绪和日常生活能力得分上没有显著差异(P>0.05)。干预后,观察组患者认知功能、自我效能感和日常生活能力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01),焦虑和抑郁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对脑梗死伴早期认知障碍患者实施时空同构训练结合心理护理,能够有效改善患者认知功能,并提高其自我效能感和日常生活能力,同时对改善患者负性情绪具有重要意义。
  • 夏冬梅,笪崇倩
    心理月刊. 2025, 20(5): 190-192. https://doi.org/10.19738/j.cnki.psy.2025.05.05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究积极共情反馈式心理护理模式对焦虑症患者的影响。方法 选择2021年5月~2023年9月本院76例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对照组常规护理,研究组实施积极共情反馈式心理护理,比较两组患者干预前后情绪状态、心理弹性和希望水平评分。结果 干预后,研究组患者抑郁、焦虑、压力评分分别为 7.05±1.56 分、7.13±1.86 分和 6.58±1.53 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且其心理弹性和希望水平评分分别为 74.54±9.46 分和 38.48±6.11 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对焦虑症患者实施积极共情反馈式心理护理,能够有效改善患者情绪状态,同时有助于提高其心理弹性和希望水平。
  • 于沭莲,诸玲玲,王丽
    心理月刊. 2025, 20(5): 193-195. https://doi.org/10.19738/j.cnki.psy.2025.05.05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分析“情绪宣泄坊”团体护理干预对精神疾病患者情绪波动、服药依从性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 选取2022年3月~2023年3月本院86名精神疾病患者作为样本。采用随机数字分配法将患者分为两组,对照组(n=43)和观察组(n=43)。对照组接受常规护理,而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入“情绪宣泄坊”的团体护理干预。对比两组患者在干预前后的心境状况[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评分、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评分]、认知能力和心理状态[简易智力状态检查量表(MMSE)评分]、用药依从性(Morisky用药依从性调查表评分)、生活品质[世界卫生组织生活品质简表(WHOQOL-BREF)评分]。结果 干预结束后,两组患者的焦虑和抑郁评分均有显著下降(P<0.05)。在干预效果对比中,观察组的焦虑和抑郁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干预后,两组患者的Morisky用药依从性调查表评分、MMSE评分和生活品质评分均有显著提升(P<0.05)。在组间对比中,观察组的Morisky用药依从性调查表评分、MMSE评分和生活品质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情绪宣泄坊”团体护理干预显著缓解了精神疾病患者的消极情绪,增强了患者的用药依从性,改善了患者的认知能力和心理状态,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
  • 朱爱兰,申晓清,凌佳
    心理月刊. 2025, 20(5): 196-198. https://doi.org/10.19738/j.cnki.psy.2025.05.06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研究认知行为干预结合赋能教育对消化道出血伴焦虑患者SAS评分及自我效能感的影响。方法 选择本院收治的100例消化道出血伴焦虑患者为研究对象(2023年1月~2023年12月),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成两组,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其中对照组给予赋能教育,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另给予认知行为干预,观察两组患者的焦虑抑郁水平、自我效能和依从性、出血状况及生活质量改善情况。结果 护理结束,与对照组比,观察组的焦虑抑郁评分低(P<0.05),自我效能、依从性及生活质量评分高(P<0.05)。与对照组比,观察组的出血状况改善显著(P<0.05)。结论 对消化道出血伴焦虑患者采用认知行为干预结合赋能教育能减轻其焦虑抑郁水平,提高自我效能及依从性,改善出血状况并提升生活质量。
  • 调查研究
  • 李秀辉,尹周敏,王绪波
    心理月刊. 2025, 20(5): 199-201. https://doi.org/10.19738/j.cnki.psy.2025.05.06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精神分裂症(SCH)稳定期患者孤独感现状调查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选取2021年7月~2024年6月山东省戴庄医院收治的120例sch稳定期患者,使用UCLA孤独量表(UCLA)评价孤独感,有20个条目,11个正向计分、9个反向计分,每个计1~4分,计算总分时进行转换,得分越高,孤独感越强。收集患者一般资料,性别、年龄、教育程度、婚姻情况、病程、家族史、发病情况、医疗付费方式、住院次数、职业情况、焦虑情绪、抑郁情绪、社会支持(高、低)等。对一般资料进行单因素分析,再对有统计学差异因素的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 120例SCH稳定期患者UCLA的评分为 47.63±8.08 分;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教育程度、家族史、医疗付费方式、职业情况与SCH稳定期患者孤独感无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性别、婚姻情况、病程、发病情况、住院次数、焦虑情绪、抑郁情绪、社会支持与SCH稳定期患者孤独感有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性别为女、婚姻情况为离异/丧偶/未婚、病程≥5年、发病情况为复发、住院次数≥3次、有焦虑、抑郁情绪、社会支持低是影响SCH稳定期患者孤独感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 性别为女、婚姻情况为离异/丧偶/未婚、病程≥5年、发病情况为复发、住院次数≥3次、有焦虑、抑郁情绪、社会支持低多种因素综合作用导致SCH稳定期患者产生强烈的孤独感,临床需高度重视。
  • 陶艳青,黄发妮,陈红宇,等
    心理月刊. 2025, 20(5): 202-204. https://doi.org/10.19738/j.cnki.psy.2025.05.06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分析基于需求导向的心理健康服务在三级医院护理人员中的应用效果评价。方法 选取2021年10月~2022年9月荆州市精神卫生中心工作的60位护理人员为研究对象,并依照随机信封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0人。其中,对照组采用一般心理干预,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需求导向的心理健康服务干预。干预时间2个月。采用护士工作压力源量表、康奈尔健康问卷、SDS及SAS量表、受试者心理干预满意度量表进行测量。结果 干预后,观察组工作压力总分及各维度得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01);观察组CMI问卷总分、躯体症状、精神心理症状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01);观察组SAS及SD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01);观察组受试者总体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在三级医院护理人员中采用基于需求导向的心理健康服务可有效提高护理人员身心状态和心理状态,提高整体满意度。
  • 综 述
  • 许蕾,田静怡,薛洒,等
    心理月刊. 2025, 20(5): 205-207. https://doi.org/10.19738/j.cnki.psy.2025.05.06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综述了国内外关于肺癌患者安宁疗护的研究进展,从服务模式、接受度影响因素以及应用效果三个方面进行了总结归纳,旨在为我国医护人员开展安宁疗护相关工作提供参考。
  • 崔宁,严新
    心理月刊. 2025, 20(5): 208-210. https://doi.org/10.19738/j.cnki.psy.2025.05.06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研究聚焦于高职学生职业生涯发展中所经历的生涯焦虑,旨在探讨其概念界定、测量方法、影响因素及干预策略。研究发现,生涯焦虑与个人生长背景、人格特征及社会实践经验紧密相关,通过心理干预和社会支持可以有效缓解学生的焦虑情绪,促进其生涯发展。研究为高职院校提供了减轻学生生涯焦虑的实践指导,为未来的研究方向提供借鉴,特别是在数智学习环境下对生涯焦虑的评估和管理,具有一定的理论和实践价值。
  • 王文希,谢念湘
    心理月刊. 2025, 20(5): 211-214. https://doi.org/10.19738/j.cnki.psy.2025.05.06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自发性知觉经络反应(ASMR)是一种能够让人感到放松的特殊体验。它通常指个体在接触某些视觉或听觉刺激时,产生的令人身心轻松的愉悦感。有助于缓解压力,引导思维摆脱焦虑的影响。焦虑是大学生群体中较为普遍的一种心理状态。以往的研究表明,尽管针对焦虑的治疗方法已取得一定成效,但仍有部分学生因焦虑而产生轻生念头,甚至付诸实施。本文将探讨ASMR在焦虑方面的作用机制及研究展望,并对国内外ASMR的研究进行综述,为ASMR在心理学研究中的应用提供参考,同时也将更好地防范大学生的心理危机,促进其身心健康发展。
  • 高静,李博
    心理月刊. 2025, 20(5): 215-218. https://doi.org/10.19738/j.cnki.psy.2025.05.06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死亡反省(DR)是死亡意识的一种唤醒范式,包含近乎真实的想象死亡、回顾生命和站在他人视角思考三个成分。传统死亡心理研究关注消极防御反应,近年来逐渐转向积极成长的视角-死亡反省。因此,本文对死亡反省的起源、内涵、测量工具、实验范式进行了较为系统的阐述,梳理其研究现状和应用领域,对死亡反省未来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分析。
  • 李春,吕小英,赵红艳,等
    心理月刊. 2025, 20(5): 219-221. https://doi.org/10.19738/j.cnki.psy.2025.05.06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慢性病患者长期照顾者在照顾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承担着主要的照顾任务,面临着巨大的压力,严重影响其身心健康。心理脱离指个体在非工作期间身体和心理均从工作中脱离,可以有利于长期照顾者身心放松,能更好地投入之后的照顾工作中。本文综述心理脱离的概念、评估工具、慢性病患者长期照顾者心理脱离的影响因素及其影响,并提出干预措施,为该领域心理脱离的研究提供参考。
  • 吴梅芹,颜令珂,徐凤
    心理月刊. 2025, 20(5): 222-224. https://doi.org/10.19738/j.cnki.psy.2025.05.06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研究旨在为促进精神分裂症患者社会功能恢复提供研究思路,从人类职能模式的起源与发展、具体内容、评估工具及其在精神分裂症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面梳理近年以人类职能模式为主治疗精神分裂症相关临床研究,并进一步分析该领域研究存在的不足,为精神分裂症患者的临床方案和机制研究提供参考。
  • 王娟,摆阳,丁兰,等
    心理月刊. 2025, 20(5): 225-228. https://doi.org/10.19738/j.cnki.psy.2025.05.06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对接纳与承诺疗法(ACT)的概述、测评工具及其在国内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中的应用研究进行综述,探讨现阶段研究的不足并提出未来研究方向,为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实施ACT提供理论依据,从而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 李炯乐
    心理月刊. 2025, 20(5): 229-232. https://doi.org/10.19738/j.cnki.psy.2025.05.07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强迫症状不仅是强迫症(OCD)的临床表现,还出现于其他精神疾病和未达到临床诊断标准的强迫症倾向人群,强迫症状干扰人们的学习和工作能力,严重影响生活质量,且较难根治。近年来基于冥想这一源于东方宗教的治疗方法的研究日益增多,特别是针对其改善强迫症状的效果及机制的研究。本文主要从脑波、脑功能网络及心理防御机制的角度出发,开展对国内外相关研究的综述,阐述冥想改善强迫症状的机制,旨在为冥想训练走进社区医疗服务提供参考,并期望能够帮助被强迫症状困扰的各类人群通过独立进行的冥想训练走出阴霾。
  • 章雨桐,张永学
    心理月刊. 2025, 20(5): 233-236. https://doi.org/10.19738/j.cnki.psy.2025.05.07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动物辅助干预(AAI)是一种新兴干预方式,在国内外均有丰富的研究成果,主要干预领域集中在阿尔茨海默病、疼痛、成年人及儿童孤独症等疾病。其中,儿童孤独症(ASD)又称孤独谱系障碍,临床表现包括身体行为异常、社交沟通障碍等,这些症状对患儿及其家庭的正常生活造成严重影响。动物辅助疗法作为一种非药物干预方法,在这一领域的疗效较为突出。因此,本文将对动物辅助干预的相关概念、在孤独症领域的研究概况、应用效果、作用机制、存在的不足之处以及未来的发展方向等方面展开综述,以期为临床及相关工作者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
  • 任玉洁,潘月芬,吴成梁,等
    心理月刊. 2025, 20(5): 237-240. https://doi.org/10.19738/j.cnki.psy.2025.05.07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对中国人口众多、人口老龄化严重和慢性病发病率高等社会问题,人们越来越关注生活质量,支持性护理作为安宁疗护的特征之一,不断受到推崇和被人们需要。家庭照顾者作为安宁疗护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在全程疾病管理和决策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尽管我国安宁疗护中临终患者的全方面需求已经得到广泛关注,家庭照顾者的支持需求并未受到重视。本文从临终患者的家庭照顾者的支持需求的相关定义、评估和具体需求内容三方面进行综述,以期为临终患者家庭照顾者需求的支持性干预提供更多参考依据。